- A-
- A+
日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开幕式举行,此次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及周边赛会志愿者共2350人,来自广州地区16所高校28个校区。本届全运会的志愿者被亲切地唤为“小海豚”。
广州广播电视台,赞1173
11月9日,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熊熊燃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志愿者马悦熔和小伙伴完成了一件“大事”。开幕式当晚,他们的任务是引导护送火炬手到达场馆的指定位置。马悦熔说:“尽管工作流程简单,但由于这个环节的重要性,无形中的压力让我有些紧张。最终,在老师和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各司其职,顺利完成任务。”
一群身着“碧青绿”的“小海豚”穿梭于观众之间,用温暖的语言与专业的服务,传递着广州作为东道主的城市温度,不断擦亮广州“志愿之城”的城市名片,成为十五运会开幕式不可或缺的共建者。
此次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及周边赛会志愿者共2350人,来自广州地区16所高校28个校区。
广州青年,赞37
倾心服务十五运会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志愿者许文博守候在自己的点位上,为来往的观众指引座位方向。作为一名观众引导志愿者,他不仅要为观众指引路线、解答疑问,还要随机应变,结合现场情况作出反应。他说,通过开幕式前集中开展的培训和演练,对各自岗位的服务内容和要求更加清晰,对各岗位之间的协调互助也有了相应的了解。

当暖场音乐在场内响起时,广东工业大学志愿者陈海琛正和队友坚守在奥体中心外场的岗位上。“那一刻,内心是自豪的。”他说,虽然看不到演出,但想到观众正在享受精彩的表演,而这份体验中有自己贡献的一份力量,就感到特别幸福。

华南理工大学志愿者郑谢宇迪提到,作为开幕式志愿者,自身的仪容仪表要时刻保持整洁,并使用标准化用语。上场前,志愿者总会互相整理着装、查缺补漏。“我们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代表着广州青年的形象和风采。”
打造赛会志愿者培训
“广州模式”
“为你,更精彩!”志愿服务口号掷地有声。上岗前,“小海豚”们已历经数月的反复打磨——从校内基础培训,到预录用志愿者通用培训,再到开幕式前进入现场的全要素演练,让他们对服务规范、应急流程和仪态举止了然于胸。

今年10月至11月,广州市团校(广州志愿者学院)组织广州地区十五运会开幕式志愿者领队老师、志愿者骨干、一线志愿者开展“理论讲授+场馆实训”的全方位培训,为打造一支专业规范的开幕式志愿服务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充分结合广州特色,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先进经验,打造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赛会志愿者培训‘广州模式’。”广州市团校党委书记、广州赛区执委会志愿者部培训督导处处长杨成介绍,由一个机构独立承担全国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广州志愿者学院属全国首例。
粤港澳三地志愿者
绘就大湾区“同心圆”
十五运会开幕式共有81名港澳志愿者参与服务。他们与这场盛会同频共振,绘就大湾区“同心圆”。
“从香港社区的志愿服务走到全运赛场,这是一次难忘的成长。”开幕式当晚,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香港志愿者肖研馨负责看台区的应急机动工作。她说,尽管“小海豚”是由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组成,但大家对志愿服务的热情都很高,“我们展现的是广州大学生的风采,也是粤港澳青年团结协作的精神”。

来自暨南大学的香港志愿者林丹蓥在开幕式当天负责港澳嘉宾的联络工作。“上岗前确实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和激动。”林丹蓥说,“看到港澳嘉宾与内地同胞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我更加坚信大湾区是一个同心同行的大家庭。”作为港澳青年,林丹蓥觉得自己不仅是盛会的参与者,更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广州青年,赞48
位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志愿者之家”时常传来欢声笑语。这里创新打造了“小海豚思政工作坊”,通过“理论研学+场景体验+价值践行”三维课程体系,构建志愿服务思政育人新模式,引领青年志愿者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学思践悟。
来自中山大学的澳门志愿者黄俊瀚就曾在这里和广州、香港的学生同台分享志愿经历和感悟,并进行观众引导“粤语教学”。“这不只是一堂普通的思政课,更是一次三地青年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黄俊瀚表示。

“参与此次赛会志愿服务工作,也是粤港澳三地青年志愿者了解国情、融入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大型活动和志愿服务部副部长王浩表示,粤港澳三地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促进区域融合、增进青年交流的创新实践,不仅为赛会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有助于探索符合大湾区特色的志愿服务协同发展路径,进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微言教育综合自《中国青年报》,全运广州微信号,广州广播电视台、广州青年视频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