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活动现场。李瑞璇/摄
夏日炎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们的假期生活不再局限于书本与课堂。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为青少年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与艺术交融世界的大门,认识基因并感受生命的音符。
随着灯光的调暗,一段优美的旋律响起,舞台上的“基因三重奏”组合开始演奏《莫扎特主题华丽变奏曲》,开启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邂逅。
活动中,科普圈“名嘴”、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科普作家尹烨首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基因的发现及遗传学发展的历史。从达尔文、孟德尔到摩尔根,再到薛定谔、普里戈金,以至当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学的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他提到,摩尔根一生崇尚实验和事实,正是在怀疑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推动下,逐步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而其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桃李满天下”,其团队的研究模式对现代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对谈环节,西北大学教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刘建妮与尹烨,基因三重奏的三位艺术家张佳林、张精冶、宋昭,围绕基因与音乐的关系、对艺术天赋的看法等主题畅谈,从不同维度扩展和提升了学生们的视野和创造性思维。
“在基因学领域,‘天赋’这个概念是否存在?”张佳林向两位科学家提问,这个问题源于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时家长的疑惑,“每星期我们都会遇到‘您觉得我家的孩子适合干音乐这行吗’这样的问题”。
尹烨认为真正有乐感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有一件事情很确定,如果想让一个人爱音乐,只要给他提供类似的环境就行了。张佳林举了个例子:他作为钢琴演奏家每天都会在家弹钢琴,他的儿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把钢琴弹得很好。
“环境可以给人提供心理暗示。”尹烨分析,有的家长天天在家打游戏,逼孩子练琴,是不可能培养出音乐天才的。他以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为例,书中提到了一个对应基因的词叫“模因”——通过模仿而非遗传的方式进行传递。
“如果这个大家族都会玩吹拉弹唱,这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大部分人没有演奏音乐的天赋,但我相信热爱音乐、喜爱音乐的氛围,是可以营造出来的。”尹烨说。
刘建妮和尹烨持相同观点,她分享了阅读的文献:201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音乐是有天赋的”,在人类第4号染色体上,有和音乐感知相关的信息,第8号染色体上的一些位点和绝对音高感知相关,第16号染色体上有音乐记忆的信息……刘建妮认为,在此基础上,音乐天赋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演化。
尹烨通过多年对基因的研究分析,认为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要“相信环境的作用,相信还有另外的可能”。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有癌症基因。”刘建妮聊到“不能表达的基因”时举例说,关键在于外部环境是否激活这些基因,她认为,如果人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癌症基因就不会被“激活”。
尹烨也为现场家长和孩子们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其中让他对基因开始感兴趣的原因,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引导。
“我在天赋上并不出众。”尹烨说,父母在他小时候便常带他走进大自然,他也是在山海当中爱上了基因多样性。他呼吁家长们多带孩子出门看世界,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并在其中找到自己所爱。
活动结束后,现场的家长们表示,这样的暑期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更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提高了对“科学之美”的鉴赏力和感悟力。现场一位高中老师说:“通过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次接触高端素质教育的机会,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一名高中生说:“没想到科学知识可以和艺术结合得这样有趣巧妙!通过科学与艺术融合,教科书上的科学知识好像一下子活起来了,科学经典也变得更加亲近和容易阅读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