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请肃静!现在宣读法庭纪律……”伴随着“书记员”清晰有力的法庭纪律宣读声,以“拒绝校园暴力,青春向阳生长”为主题的“青少年法治课堂”在北师大昌平附属学校开讲,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13名本科生各司其职,为现场的150余名中学生高度还原了严肃有序的庭审现场。这次模拟法庭,刚好是该学院学生走进中小学校园进行法治宣讲的第100期,而青春的脚步也刚好走过了10个年头。
累计覆盖中小学20余所,服务中小学生16000余人次,近500名志愿者参与……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党委探索建立的学生党员先锋工程实践项目,从2014年9月开始,“青少年法治课堂”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积极探索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普法宣传和法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大中小学一体化法治教育贡献青春力量。
“我们有一流的法学师资、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还有一大批热心公益的法学青年学子,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发展,提升全民法治意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民商经济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彤坦言,10年走来,有苦有甜,但在一届届学生心中留存的是秉持初心、不断探索的温度和满足。
一次唤起法律意识的出发
“大哥哥大姐姐们讲的法律小案例有趣又好懂,以后我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大学生!”现场聆听“青少年法治课堂”后,北京市前锋学校一名小学生高兴地说。
一个个小小的知识点,在一节节生动有趣的法治课堂中被串联起来,让尚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感受到法律的温度,更让法治的种子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受害者忍耐多时才告知家长诉诸法律,加害者对自己的行为不以为意,目击者犹犹豫豫不能分辨是非……我们演绎的场景有时可能就是一些学生的亲身遭遇。”校园暴力模拟法庭表演后,2020级法学专业学生郑沛澍深感“知法才能守法,学法才会用法”的重要意义。一次模拟法庭,一堂法治课,虽然只是一个开始,却可能改变孩子们面对校园暴力时的选择。
“聚焦青少年身边最现实的社会重点热点问题,通过还原严肃真实的案件审理过程,为青少年带来沉浸式的活动体验,以达到向广大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思想的目的,让青少年更好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近5000字的《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青少年法治课堂——模拟法庭普法活动策划书》中,“活动目的”一项清晰明了。
“每学期的‘青少年法治课堂’,从前期策划、确定主题到进校园落地,其间经历志愿者的招募和试讲,前后都要历时两个月左右。”该学院学生会志愿者服务中心部长王菁浩说。
学院党委、团委对该品牌项目实行申请审批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空间,以学生党员带动学生团员,践行为中小学生激发兴趣、普及法律知识、唤醒法律意识的初衷。“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结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大纲的调整,积极与合作学校教师进行讨论,强调青少年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贴近中小学课本内容,让孩子们知道基本的权利与义务,感到法律对自己‘有用’。”带队教师、民商经济法学院团委书记苑阳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建议》中提到:应引导当地法学院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法治教育,推动大学生开展法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法学院校大学生到当地中小学讲授法律知识,开展法治宣传。
“法律的底层逻辑一定是关乎人类和社会哲学理念,因此尽早地、正确地获得法治教育,一定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大有裨益的。”即将攻读诉讼法学研究生的袁佳晴坦言,我们的宗旨是为中小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法律的平台和机会,进而让他们真正理解和遵守、维护和运用法律。
一次不断探索的行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北京市昌平区长陵学校的多功能厅,一名男生高声朗读宪法,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我听懂了,宪法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我们了解宪法就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课程结束后,一名六年级男生乐呵呵地说。
童真的表达,让讲授宪法课的2023级本科生李莹脸上露出了笑容。经历了主讲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历练,李莹这次准备得更充分,在呈现形式、调动学生兴趣点上,都下足了功夫。现场学生的反馈让她的信心更足了。
作为昌平区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长陵学校与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治课堂”的合作,不知不觉走过了快10年。“我们有需求,就跟法大沟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选择合适的主题。”长陵学校党总支副书记谢国勇说。
10年,100余期,“青少年法治课堂”在探索中行进,在实践中创新,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内容上,或侧重于法治文化的宣讲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或注重贴合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以及关注的热点,实现与校内思政课有效衔接;形式上,有传统的现场讲授,也有沉浸式模拟法庭、体验式情景剧表演,法治宣讲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开展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法学生搭建一个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以党员先锋岗的形式开展。这些年坚持下来,一代一代学生轮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志愿精神一直延续至今。”王彤说。
“我们最初以宣讲为主,虽然将法律知识带到了中小学生面前,但可能有些晦涩。后来结合学校模拟法庭竞赛和活动的丰富资源,创新推出‘模拟法庭表演’的新板块。”在袁佳晴眼中,“青少年法治课堂”的成长始终伴随着探索和创新。
从2020年起,借助互联网,“青少年法治课堂”走出北京,开启了线上“云普法”新征程。跨越数千公里,普法窗口向浙江、黑龙江、新疆等多个省份的中小学开放。志愿者们利用线上平台,采用讨论区实时互动、投票抢答等方式与千里之外的中小学生互动,为法律知识的传播插上了一对翅膀。
一场坚定法治信仰的践行
“当我意识到这项活动可能会影响很多人的法治观念、影响他们未来面对事情的选择,就觉得如果不鼓起勇气再去努力争取,会留下遗憾。”郑沛澍参与项目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大一时兴冲冲报名志愿者,却未能如愿入选,到了大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才让他顺利通过了面试。
讲起这段经历,郑沛澍说自己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对专业知识更加熟悉了,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传递出去用于实践,这让他受益满满。
“看到孩子们渴望法律知识的眼神,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法学生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也会努力做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志愿者谢君陶这样说。
在一次次走进中小学的普法实践中,学院学生们的法治信仰更加坚定。
“每次活动中,学生党员和学生团员互相学习,正向的思想推动力量在一次次修改讲稿、设计课堂中产生。”苑阳经常和学生志愿者交流,“在我的中小学时期,也希望能够多一些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志愿者们常常回忆起的初心。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去接触社会、回馈社会,“希望能够让自己的所学发挥作用,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发光发热的人”。
厚植法治精神,让法治信仰薪火相传,是“青少年法治课堂”志愿者们坚持的初心。在“输血”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们成为宣传践行法治精神的“广播员”,他们正播撒着一颗颗法治“种子”,推动着法治教育在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输血’和‘造血’的过程是相互的,一方面是知识的实践,另一方面在讲授的过程中对宪法的敬畏和法律的信仰会更加坚定。”王彤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