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①安徽省阜阳市清河小学大课间轮滑社团训练中。学校供图
②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静海实验学校学生们在大课间做体育游戏。本报记者陈欣然摄
连月来,多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提出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并鼓励延长大课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动起来、更多地走向户外。地方新闻版“在基层·谋学生健康关键事”栏目本期推出体育特辑,分别选取一个区域代表、一个学校代表,看各地如何想方设法盘活资源,让学生身上有劲、眼里有光、心中有梦。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
体育天天见 欢声满校园
今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的通知》,要求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公办、民办学校,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必须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上、下午各开设一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两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秋季学期开学后,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着力解决场地、师资、课程内容等难题,确保体育课天天见,让学生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
体育课增加到每天一节,一些学校尤其是老城区学校面临着校园体育活动场地受限的问题。运动场地有限,怎么挖潜?
对此,颍州区一方面充分利用新校建设、老校改造契机,高标准建设学校体育场馆,另一方面鼓励学校实施“一校一策”,积极“挖潜扩容”。
清河小学占地面积不足34000平方米,只有两个篮球场以及4条70米直跑道,运动场地不足、区域场地小问题尤为突出。
这所地处中心城区的学校巧妙利用每一块资源,将走廊、教学楼、校园文化区的“边角料”打造成“微操场”;对已有体育场地和空间重新编排,中心场地规划为篮球和体能训练相结合,跑道区安排田径、跳绳,校园中心空地开展轮滑、溜溜球等训练,使得同一时间能组织6个班级上体育课。提前统筹下一周教研活动场地,以错时、错级、错项目来提高操场使用率。同时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涵盖了晨练、大课间、体育课、社团活动系统规划的“全课程”,确保各年级各班每天有一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又该如何扩容?
清河路一小本部有61个教学班,只有11名体育老师,显然不能仅靠他们完成“一天一节体育课”任务。针对体育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学校积极盘活现有教师资源,以“专职引领+全科培训”的方式,打造专、兼职“体育授课教师”队伍。
对有体育特长的老师,学校让他们当兼职体育教师,由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岗前指导。对于其他教师,学校则鼓励他们将体育课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心理等学科相融合,构建出独具特色的体育学科融合式课程。
如今,颍州区的兼职教师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践,已经成长为很多学校体育教学的新兴力量,但学生技能方面的训练还得专职体育老师负责。近年来,颍州区还采用“进、培、聘”等多种方式优化体育师资保障,招聘体育新教师67人。
放眼整个颍州区,校园里活跃着田径二级裁判员范阳阳、游泳救生员范亚军、乒乓球国家二级裁判员朱利、羽毛球一级裁判员赵祎璠等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体育教师。因此,依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开展特色教学,成为众多学校共同的选择。
在东清小学的训练场,学生们玩转手球,双人对抗、持球突破、侧身擒尾、守垒大战……零基础的小学生何以习得这项小众运动的精髓?这得益于该校手球教练李明贺以“普及+拓展+专业”的三级课程实现全覆盖教学。
为提升体育教师技能功底,颍州区经多年研究实践,开发出“理论+实践”的体育教研模式,以传统备课模式深研教材、深挖课标,再将教研活动转移到运动场上,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中的设计意图、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2024年,颍州区分别在阜阳市第十五中学、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等15所学校开展了30余节精品示范课,4次体育新课程新教材讲座,200余名体育教师、15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各中小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逐渐从‘一门学科作业’到成为‘一种锻炼习惯’,从提高‘一种运动能力’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运动达人。”颍州区教学研究室兼职体育教研员张文付说。(作者:通讯员 刘银燕 本报记者 王志鹏)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静海实验学校抓实“以体育人”——
精彩大课间 玩出精气神
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静海实验学校时,正值上午的40分钟大课间。宽阔的操场上,跳绳接力、小推车竞速、多向投篮……学生们在数十个游戏项目中玩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游戏环节之后的课间操更是精彩,单臂侧撑、肩肘倒立……一个个颇具难度的动作在学生们操作下游刃有余,令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在这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里,这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一名学生每天都要参加两次内容丰富、运动量大的大课间活动,无论春夏秋冬,始终风雨无阻。
“我们从2018年建校之初,就把体育工作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北师大天津静海实验学校校长朱鹏认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还能培养孩子们拼搏自信的心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此,学校以大课间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有活力、有激情的校园体育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学校通过公开招聘招揽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有国家女足退役运动员、国家田径一级裁判员、国家健将级排球运动员……他们根据自身特长为学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也成为学校各项目运动队的教练员。
小学部的教师戴骊潼是国家田径二级裁判员、国际儿童瑜伽导师,除了教授三至四年级体育课外,她还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为小学生编排了大课间体操。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观摩哥哥姐姐们在大课间的动作,树立“我也能行”的信心,并在体育课上从基本动作学起,循序渐进,最终完成整套体操动作。“我们的课间操动作会根据季节作调整,让孩子们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锻炼。”戴骊潼说。
大课间的游戏运动项目也全部由教师自主开发,根据小学生和中学生的体质特点,目前已开发出小学项目48个、中学项目32个,每天中学部和小学部的大课间依次进行,每个班学生每天都能尽情玩2个项目。
记者看到在“打地鼠”项目中,一名学生高举充气锤站在中间,四周画出的几个圈内放有皮球,其他学生需趁其不注意将球取走,一不留神就可能被锤子“击中”……游戏过程中欢呼声不断,学生身体多项机能被充分调动,游戏环节结束后意犹未尽。
“我们的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我们要通过体育锻炼让他们成长为体魄和意志的强者。”每个新学年家长会,朱鹏都会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安排讲给新生家长们听,并获得一致支持。
也有家长心存疑虑——用这么多时间开展体育锻炼,会不会影响学习?学校破解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狠抓课堂,提升课堂效率。为此,学校为每位学科教师建立包含导、学、练、测、评五个环节在内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有的放矢,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朱鹏率先带头听课,每学期听课100多节,帮教师把课堂效率开上“高速路”。
体育锻炼让学生们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学习起来更有“精气神”,还养成了很多良好习惯。比如每次大课间活动结束后,各班学生都各司其职,迅速收拾好体育器材送到器材室摆放整齐。这一习惯影响到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们在功能教室制作飞机模型、练习书法绘画、排演话剧之后,都自觉将道具整理得井井有条。
意志品质也在体育锻炼中逐步养成。一次升旗仪式进行到一半,忽然天降大雨,朱鹏走到操场最前方拿起话筒对学生们说:“我们平时说的经风雨、见世面,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实践上。相信大家能完成今天的升旗仪式。”看到陪自己淋雨的校长,每个学生都笔直站立在大雨中凝视国旗,敬礼的动作一丝不苟,心潮澎湃地完成了升旗仪式。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全市平均成绩;体育中考成绩全区第一,在公办校里中考成绩全区第一……短短六年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静海实验学校从建校时只有28个学生到如今在校生近5000人,“既有好成绩又有高素质”成为家长对该校学生的普遍评价。
“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拥有强大的生命弹性和张力,帮助他们勇于挑战自己、持续拼搏向上,在逆境中仍然寻求发展和超越,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朱鹏说。(作者:本报记者 陈欣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