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还有众多各族人民血脉相连、携手并进的生动篇章。自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起,中原与西域便紧密相连,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文书、和田出土的汉代五铢钱,都印证着各民族共同守护、共同开发建设这一片区域的历史。到了近现代,这些历史的遗迹更加的具体,更加的丰满。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成果,它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尊严,更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抗日战争时期,新疆虽然是大后方,但是同样激荡着炽热的爱国浪潮,涌现出太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比如1938年夏,十架凝聚着新疆各族人民心血的“新疆号”战斗机呼啸升空,直扑抗战前线痛击日寇。这十架战机,正是新疆民众节衣缩食支持抗战的生动写照。比如诗人黎·穆塔里甫,在民族危亡之际,以笔为剑,创作了《中国》《给岁月的答复》等数十篇震撼人心的诗歌。其中,《中国》一诗以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情感,成为激发民众抗日斗志的经典之作。
这段历史,不仅向我们集中展示了新疆各族民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充分反映了新疆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患难、共生死的光荣传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逐渐被人们淡忘。许多年轻人对新疆的抗战历史知之甚少,对我们的先辈们同仇敌忾,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事迹缺乏了解。所以,如何让这些沉睡的历史“活”起来,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那个时期新疆与内地,新疆各民族手拉手、肩并肩,共同保家卫国的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疆师范大学创作了原创校史剧《红流》。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新疆师范大学的前身,当时的迪化师范学校,一群来自延安的年轻共产党人与学校学生投身抗日,生动展现了新疆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以血肉之躯共赴国难、团结御侮的壮阔历史图景。话剧演出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口口相传,争相观看,新疆各大媒体也都进行了报道。
在此,以原创校史剧《红流》的创排为切入点,和大家一同探讨如何借助历史,讲好新疆故事。
一、要找准讲好新疆故事的核心
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讲:“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人物与事迹是讲好故事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学会挖掘历史洪流中的典型人物与事迹,使其“活”起来、“火”起来,让受众获得精神上的启发、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行动上的自发传承。
《红流》的故事史料收集工作自2021年7月开始,剧组以《新疆日报》的战时报道为线索,在《新疆文史资料》浩如烟海的档案中,逐条梳理抗战时期所涌现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比如在抗战募捐中,维吾尔族贫民艾沙因为家贫,无钱捐款,就送18岁的儿子上前线杀敌。声称如果儿子不能在战场奋勇杀敌,就是不孝,宁死也不见。一份后援会为艾沙送儿子上前线致省政府的呈文中记载:“倘其子不忠实抗战,打倒日寇,即系不孝,如无该子,宁死不见子面。”又如迪化(乌鲁木齐前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当场摘下自己唯一值钱的金耳环;一名小学生省下糖果钱,捐献省票9000两;额敏县的民众减食3日,献出口粮;绥来县一位深居山林的哈萨克族孀妇嘉义克捐献50两元宝一颗……
经反复筛选,这些跨越民族与阶层的义举,以“民族团结共赴国难”为核心,化作剧中最震撼的篇章。当舞台上各族演员手捧象征募捐物资的道具,讲着“一个铜板也是力量”的台词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决心。
二、要寻找讲好新疆故事的有效形式
讲好新疆故事是为了让各族人民从历史深处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在新时代共同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好画卷,因此,采用恰当的形式让故事入脑入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时代在发展变化,我们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以学生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升故事的教育效果。《红流》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种优质资源,将朗诵、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炉,将情感表达和意境表现巧妙结合,使话剧演出引人入胜,反响热烈。比如《囚徒歌》,运用舞蹈的形式加以呈现,历史感与真实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结合,使得每次演出都能让观众深受感动、热泪盈眶。又如诗歌朗诵《中国》,当年轻演员深情朗诵黎?穆塔里甫的《中国》时,观众仿佛看到这位年仅 23 岁便牺牲的诗人,用激昂的文字凝聚起各族同胞的抗日斗志;感受到了民族团结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强大力量。
又如《黄河歌唱队》队歌是当时迪化师范学校为激励学生参与抗战,凝聚人心,专门为学校创作的一首歌曲,但一直不被人所知。在编剧过程中,创作团队成功找到了《黄河歌唱队》队歌的原始曲谱,让这首歌曲时隔82年后再次在舞台上唱响,唤醒了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让出生于千禧年之后的年轻学子为受教育者,恍若身临其境,置身于那时那刻的声乐中,提高了自身的认知,这对讲好新疆故事起到了非常好的助推作用。
三、要注重讲好新疆故事的效果
讲好新疆故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讲了、做了,更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讲好上、讲的效果上。《红流》剧中,我们专门设计了三个片段或者说三个高潮,一个是为了渲染气氛,我们设计并演唱了歌曲《松花江上》,将人们带入那个时代;二是用大段的时间和舞蹈,演绎了共产党人林基路作词,陈谷音作曲的《囚徒歌》,它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监狱的阴森与残酷,以及受刑者所承受的无尽苦难。在几乎静默无声的表演中,一声从战场残垣中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吼声,如同利剑般穿透寂静,直击人心;三是加入了老人“捐儿子”上前线,年轻人“捐羊”、“捐首饰”募捐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百姓的参与,以及各民族同仇敌忾共低外侮的氛围。这些剧情的加入和演员们的真情演出,使得整部剧既反映了抗战的艰辛,革命的牺牲,又将观众拉入剧情当中,感同身受。
《红流》自首映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与高度评价,现场哭声与掌声交替,直至演出结束依旧经久不息。该剧在乌鲁木齐中学演出时,学生们纷纷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让演员们为其手上的《红流》宣传册签名留念,徘徊在现场久久不愿离去。《红流》先后被新疆日报、石榴云、新疆卫视一套、新疆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该剧还受邀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工作交流与研讨活动。
从抗战时期的历史到新时代新疆故事的讲述,不仅是视角的转换,更是精神的传承与升华。所以,我们挖掘历史记忆,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要以历史为镜,映照出新疆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国家的忠诚、对团结的坚守;我们展现新时代的新疆风貌,是为了打破偏见,让世界看见一个开放包容、生机勃勃的新疆。
这要求我们既要做历史的记录者,用《红流》这样的文艺作品唤醒集体记忆;也要做现实的观察者,捕捉新疆在发展变革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唯有如此,才能谱写出优秀的新疆故事,让世界真正读懂新疆,读懂这片土地上永恒流淌的团结精神与奋进力量。届时,新疆故事就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部跨越时空、持续书写的壮丽史诗。
作者:新疆师范大学 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