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稍息!立正!齐步走!"清晨的阳光洒在广信区第三小学校园,1600名身着迷彩服的"小军人"在操场上昂首挺胸,动作整齐划一。作为江西省"少年军校"示范基地,这所校园正以独特的国防教育模式,为新时代青少年注入红色基因。


一、立体化育人环境:让国防教育触手可及
进入校门,"传承军魂 文武兼备"八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国防文化长廊宛如时光隧道,从鸦片战争浮雕到辽宁舰模型,23块展板浓缩着中国百年强军史。最具特色的"军事主题广场"上,朱德元帅青铜雕像巍然屹立,激光对抗训练场、战术模拟沙盘、武器装备展示区错落分布,让学生在课余随时感受军营氛围。
"每天路过走廊,看着黄继光堵枪眼的画像,就觉得浑身充满力量。"六年级学生李 浩然告诉记者。班级文化建设同样别具匠心:战狼中队、雷霆中队等特色班牌彰显军人气质,"军情速报"黑板报实时更新军事动态,"装备库"卫生角陈列着学生自制的冲锋舟、雷达模型。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清晨播报的《军营早班车》涵盖军事新闻、英雄故事和国防知识。
二、创新性课程体系:从课本到战场的思维跃迁
在三年级(2)班的课堂上,语文老师张老师正结合《小英雄雨来》课文,与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勇敢";隔壁美术教室,孩子们正用丙烯颜料绘制"我心中的航母编队"。这正是学校独创的"国防+X"课程模式——将军旅元素深度融入各学科教学。
每周五下午的少年军校社团课更是精彩纷呈:战术模拟室里,学生们手持激光对抗枪进行巷战演练;刺刀操训练场,铿锵有力的动作展现军人血性;无人机操作社团里,五年级学生王磊正操控设备进行地形勘测。学校特别聘请6位退役特种兵担任教官,开发出基础队列、应急救护、野外生存等12门特色课程。最具突破性的"VR重走长征路"项目,通过沉浸式头盔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景。
三、沉浸式实践平台:在体验中淬炼意志品质
"敬礼!"在武警上饶支队驻地,五年级学生陈浩接过真枪时手心沁出汗珠。这是学校组织的"军营开放日"活动现场,每年有上千名学生走进军营,参观内务整理、观摩武器装备、体验战术演练。清明节前夕,全校师生冒雨徒步15公里赴上饶集中营旧址,全程无人掉队,当地新闻节目曾专题报道这一感人场景。
"情系军人叔叔送祝福"活动已持续开展三年,学生们自发组建"小红星慰问团",为驻地官兵送去手绘贺卡、自制点心。六年级学生刘欣然至今记得,去年慰问抗洪归来的武警战士时,看到他们磨破的手掌忍不住落泪的场景。这种情感共鸣化作学习的动力——学生自发成立"国防科技兴趣小组",设计出简易防震报警器、多功能军用水壶等作品。
四、丰硕育人成果:迷彩底色映照金色童年
经过三年探索实践,国防教育成效显著: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从2022年的78%提升至96%,连续三年获评"全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在2025年上饶市全民国防教育月展演中,该校军事大课间表演以9.8分高分斩获一等奖,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专门发函肯定其创新实践。
更可喜的是精神层面的蜕变:曾经厌学的"问题学生"张 明宇,在参加"重走红军路"研学后写下感悟:"以前觉得读书苦,现在才知道红军战士吃树皮啃皮带还能坚持战斗,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在近期全市国防演讲比赛中,学生代表以《迷彩青春筑长城》为题,讲述自己如何从娇气包成长为"小标兵"的故事,赢得全场掌声。
"我们将继续深耕国防教育沃土,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培养出更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少年。"校长谢绍东介绍,学校正筹建"数字军史馆",计划运用AR技术再现南昌起义场景,让国防教育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谢绍东 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