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CETV-北京学校体育改革“新方案”出炉!鼓励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1小时

2021/01/18 20:57     来源:现代教育报

号外!号外!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学校每周至少保证3小时高强度体育锻炼、适时调整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方案、鼓励家长引导督促孩子每天完成至少1小时校外体育运动……



刚刚,北京市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及配套文件《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具体有哪些干货,快快跟着小编看过来!

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水平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为基础,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供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协同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强化资源保障,扎实提升体育教育的育人水平,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划定学校体育“路线图”

《行动方案》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制定了北京特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保持全国领先。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行动方案》列出八个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具有北京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升锻炼实效;深化体育教学训练方式改革;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学校体育重点项目改革;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推进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

体育锻炼每天1+1小时

《行动方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给出了具体指导。比如,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5节,高中每周3~5节。同时,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个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市、区、校三级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体系。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重智轻体”“唯升学率”等片面认识,《行动方案》提出学校体育工作要坚持“五育并举”,厚植“以体载德”“以体育美”“以体促劳”“以体筑智”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标,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和体育运动规律,避免“应试体育”教育。

中考体育分值维持不变

作为指导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文件,“二十条措施”进一步提出要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同时,改革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适时调整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关于中考体育分值占比是否会有变化,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体育是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课程,体育好不好并不一定与考试挂钩,或只用考试这一种形式考核。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目前仍为40分,包括过程性考核(10分)和现场考试(30分)。针对体育考试相关安排,到目前为止尚无新方案出台,当前政策维持不变。

更多内容:

《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

为深入贯彻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关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 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认真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01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

坚持重基础、多样化、强专项,各区各学校分别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按照教学规律,合理构建体育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终身体 育爱好。鼓励各学校不局限于体育竞赛项目,因地制宜积极发展 特色体育教育,使学生普遍参与体育运动。充分利用体育课、课余时间及其他形式,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并合理确定体育活动强度。

02增加体育课时,保证课外锻炼时间

开足开齐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课,初中每周4 — 5节,高中每周3 — 5节,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课外锻炼。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 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

03培养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校要利用晨跑、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帮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每天通过跑步、跳绳、球类等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体育锻炼,进行肌肉 力量和强健骨骼等练习。

04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重 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各区要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规程。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统筹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 学效果,杜绝说教课和碎片化教学,保证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 习密度。深化小班化教学、走班制、大单元、长短课和“一校一品"等改 革成果,每年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培育和遴选优秀教 学成果并积极推广。改革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适时调整初、高中 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05鼓励学校体育创新发展,形成特色

各区各学校要结合区域优势和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特色。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注重武术、舞龙舞狮、抖空竹、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社会体育场馆和学校合作开设体育课程。建设一批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

06多渠道加强体育师资建设

各区要制定实施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和数量,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学校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体育素 养,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做好表率,鼓励非 体育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经培训后从事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各区要建立兼职体育教师专项保障机制,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 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聘请国际 优秀体育教练来京为体育老师开展培训,也可充实到体育教师队 伍。鼓励和支持各区各学校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

07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

各区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同工同酬,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周课时量和工作量,关心关爱体 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要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等,科学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

08加快解决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

各区要加强统筹,针对场地不达标的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具体方案,切实解决学校运动场地配备不足的问题。出台支持政策,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半价向学校和学生开放,各区要列出开放清单和目录并公开,就近就便满足中小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

09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

学校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各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市级每年举办中小学 生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分学段的校园体育 竞赛体系,健全市、区、校三级校园体育联赛机制,打造校园体育精品赛事,促进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

10创新体教融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普及促提高、提高带普及,普及、提高两手抓的发展方向,全力推进教育与体育部门在学生课余训练、赛事体系、注册管理、活动组织、人才选拔、等级认定、资源共享以及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各级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奖励评估机制。鼓励各区、各中小学校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体育职业倶乐部等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校“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逐步构建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11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结果应用

严格按照《国家学生 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监测、评估、干预和 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全周期体质健康档案,为科学加强学生体育锻 炼提供依据。每年3月底前,市教委将上一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 试结果向各区通报并向社会公示,并作为各区政府及校长、体育教 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

12配齐用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

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要求,加强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卫生保健机构作用,做到区有保健所、校有保健室,严格按照学生人数600 :1的标准配备校医,不断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3积极拓展学校体育人文交流

在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学生比赛、学术研究、规划管理等方面,与体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 深入交流与合作。实施学校体育海外引智计划,每年选聘一批优 秀体育教师到中小学开展培训。选派一批优秀体育教师到体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访学。

14建设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台

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建设并应用好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 台。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力 量、耐力等相关数据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提高公共服务 水平,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和引导,帮助家长更好地提高健康意识,掌握 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深化家校合作、共助学生健康成长。

15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

在政府补贴、捐资激励、税费减免等方面,完善政策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活力。强化规范管理,制定准入目录, 加强考核评估,公布负面清单,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社团和高 水平运动队建设、组织体育赛事等提供保障。

16鼓励家长引导孩子体育锻炼

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 一守护人。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孩子养成良好 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行为习惯。放学后、寒 暑假及节假日,引导督促孩子每天完成至少1小时校外体育活动, 促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鼓励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陪同孩子一 起参加体育锻炼。

17努力形成师、生和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推进学校体育的良性机制

不断强化学生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充分发挥 学校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为学生开展体 育锻炼创造条件。家庭、学校和社区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全社会 进一步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中小 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设施。

18加大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力度

各区各学校要认真落 实《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范体育安全 管理制度,加强运动风险防范,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伤害处理机 制。强化师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伤害,坚决杜 绝“校闹"等极端事件。

19重视发挥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的作用

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采取专项督导与经常性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切实加强对政府和学校的督导评估,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 降的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20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各区政府要切实履职尽责,做好学校体育改革的政策、经费和条件保障。教育部门要牵头做好总体协调;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宣传教育;体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训练辅导、竞赛活动;卫生健康部门要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和编制部门要协助教育部门配齐配强体育卫生师资;发展改革、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要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民政部门要指导社区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妇联、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要发挥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入户指导、开设家长课堂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体育锻炼指导服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