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媒体报道,全民上网的时代,中学生的社交生活正在发生变化。团中央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0年5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其中,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报告》显示,初中是未成年人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初中生在网上聊天、使用社交网站、逛微博、逛论坛、看新闻、购物等各类社会化活动的比例相比小学生显著增长。
随着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移动式网络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基于移动网络的社交媒体,并且呈现出了往低龄用户群体发展的趋势。青少年使用移动网络设备联网主要是为了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网络社交媒体是社交软件和个人网站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化,当代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和交往模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校园里,孩子们都习惯于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互动交流。然而,网络社交媒体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负面的影响。
青少年过度地沉浸在网络社交中便是问题之一。由于网络社交媒体的沟通模式更倾向于碎片化交流,例如微信聊天中往往不会出现过长的句子,或者用表情包代替语言进行沟通,朋友圈更是以短视频、大量的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表达呈现。这种交流模式并不需要深厚语言文字能力功底,久而久之会导致许多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导致出现“当面尬聊”的情况。奇怪的是,这些看起来“不善交流”的孩子一旦回到社交媒体的平台上,便立刻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现实交往能力与网络交往能力在同一个个体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类情况我们称之为现实社交障碍。然而不少老师和家长并不重视这一问题,经常把这种社会交往障碍的孩子定性为内向或者腼腆,直至这些行为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才会开始重视。
因此,为确保青少年在享受网络社交媒体便捷的同时,免受这类新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一套健全的针对中小学生的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指导体系。同时,改善家庭教育也十分必要,首先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明确网络社交不可能替代现实的交流,帮助孩子提升自制力,控制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交流。另外,可以鼓励孩子参加校外的活动,帮助孩子拓宽他们的朋友圈、社交圈,认识新朋友、培养孩子的现实交往能力。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者:徐一叶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2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时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