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精准培训 提质增效——对“十四五”时期“国培计划”示范项目政策的认识

2021/05/19 12:11     来源:教育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教师队伍建设总体部署,2021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简称《通知》)及附件《“国培计划”示范项目指导方案》(简称《指导方案》)。《通知》中两处强调要“精准培训”,一处是在目标任务上强调“实行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另一处是在重点改革方面提出“完善高质量精准化的培训机制”。下面就如何落实政策要求和有效开展精准培训,谈点个人学习体会。

一、培训对象精准,强化分层分类

“对象精准”是“精准培训”的先决条件。在实施中要精准招生、精准派送、精准遴选学员对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承训单位严格把关对象资格审核,送培单位按需选派,否则,“精准培训”第一步就会偏航。

“分层”是指区分培训对象的专业水平差异。“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的培训对象主要为“教育家型教师和校园长、专家型培训者和团队”,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培计划”中西部骨干项目培训重点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骨干教师、校园长和培训者。” 而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对象则为各级教育行政和培训机构根据地方培训资源条件和实际培训需要所确定的“国培计划”项目以外的教师群体。“分类”是指根据培训对象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设置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指导方案》把“国培计划”示范项目分为“培训团队高级研修”、“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领导人员示范培训”“紧缺领域骨干教师示范培训”“教师培训综合改革”等五大类型。“分层分类”是构建国、省、市、县、校五级联动培训体系的基础。

二、培训主题精准,聚焦核心问题

“主题精准”是培训针对性的重要体现。《指导方案》已经明示了“国培计划”示范培训五个子项目的主题领域,例如,“培训团队高级研修”项目主要解决五个不同培训与管理团队的培训专业化能力问题,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培训资源开发、培训组织实施与模式创新、培训管理与绩效考评等方面。

但是,从承训单位培训主题精准设计角度来看,既要考虑到《指导方案》所规定的项目主题领域,又要从教育实践实际需求出发,也要考虑到培训团队自身培训能力和资源条件,由此聚焦到学员工作和学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便最终使得培训主题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特征。

三、培训目标精准,细化需求靶向

如果说精准的培训主题明确了培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及其范围领域,那么,精准的培训目标就是该问题领域中具体可见的行动航标。

要做到“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的“目标精准”,需要理解和区分培训项目领域的整体目标、项目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等概念内涵。“整体目标”体现的是“国培计划”的总体培训任务与宗旨,是项目目标的总体方向,比较宏观。“项目目标”则是对培训目的与任务的进一步具体化描述。例如在《指导方案》对“培训管理者团队研修”有所描述的“提升国培管理团队的培训示范能力,为各地创新实施国培项目打造培训专业化培训管理团队。”至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等概念,更需要在培训设计和实施中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性,通常采用“ABCD”表达格式,即“行为主体(Audience)在什么样的环境下(Condition)做什么样的行为(Behavior)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Degree)”,体现可测可评。

四、培训内容精准,突显重点领域

培训内容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培训目标实现和培训效果达成。“内容精准”既体现出要培训哪些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也需要解决培训内容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设计安排问题。

《意见》明确提出两点关于“国培计划”的重点内容:一是“突出教师核心素养培养。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业务能力培训,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必修内容。”二是“强化培训内容标准引领”,包括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培训内容,以及义务教育新课标和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内容精准”也要体现出培训内容的弹性设计,即符合培训对象实际需求和成人学习者的心理逻辑,以及要与具体主题和目标有内在逻辑性。

《指导方案》虽然没有罗列“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的具体培训内容范围,但是,承训单位可以根据各子项目的培训对象、主题和目标等要素提前开发出优质的培训课程和教学资源,避免培训时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导致培训内容设计缺少科学性和专业性。

五、培训方式精准,体现示范引领

精准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需要精准的培训方式相匹配。《通知》中强调“示范项目要重点加强方向方法引领”,这里的“方法引领”可从广义上理解为包括“培训模式”、“培训方式”、“培训形式”和具体的“培训方法”的示范引领。

《指导方案》列举了“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的不同子项目的培训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一是从培训周期上看,培训方式既有短期的又有长期的。二是从学习形式上看,既有单一的线下集中又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三是从项目名称定位上看有三类培训形式:一是以指导、训练和教授为主要形式特征的“培训类”项目;二是以研讨、自修和引导为主要形式特征的“研修类”项目;三是以培育、养成和连续支持为形式特征的“培养类”。另外,关于“教师培训综合改革”项目的培训方式不限,《指导方案》提出由承训单位“自主创新设计”的意见。

虽然在《指导方案》中对各示范项目的培训方式有所指向,但是具体到一个培训项目方案中还需要承训团队创新设计、优化组合,并在培训实施中做到培训方式的实践创新,解决好继承与发展问题。在“国培计划”过去十年实践探索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被广泛采用,例如,“短期集中式培训”“跨年度、递进式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参与式工作坊”等。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在不断优化完善这些培训方式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和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新的培训方式,包括《指导方案》提出的“自主选学”、“区域协同发展”、“新技术在教育中的融合应用”等方式。

六、培训成果精准,体现提质增效

培训成果及其质量是衡量培训有效性的关键指标,特别是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成为“国培计划”的重要目标任务,因此,“成果精准”成为精准培训的重中之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成果精准”问题:

第一,精心设计预期培训成果。《指导方案》对部分子项目的预期成果名称有所明示,比如,“国培项目示范性与创新性的通识类培训课程开发”“符合区域实际的自主选学实施方案设计”“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师培训经验案例”等。但是,对于承训单位来说,还需要把这些预期成果精心设计出成果模板和质量标准,以便把“结果导向”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应用工具。第二,精细耕耘培训成果。培训成果产出包括即期产出、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由于“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的各子项目培训周期不同,其培训目标定位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即期产出、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上,要全程精细耕耘,以终为始,使得培训成果逐级产出,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第三,精确测评培训成果。精确测评培训成果是对“提质增效”的目标任务达成程度的反馈验证。《通知》强调“十四五”“国培计划”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完善过程管理,健全全方位的监管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强化培训实施的监管评价。通过大数据评估、参训学员网络匿名评估、专家抽查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对项目实施过程及成效进行监管评估。”另一方面要“完善参训教师综合评价。推动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优化,对教师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适时提供反馈和跟踪指导。”“国培计划”示范项目要在内部自评基础上不断打磨完善一些可视化、可推广、有价值、有影响的培训成果,积极主动迎接外部评估。

七、培训机制精准,推进重点改革

培训机制是为联系和协调培训内部各要素而发挥作用的运行方式。发挥培训机制的精准作用,既是“十四五”“国培计划”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训改革的重点任务。《通知》提出“推进重点改革,完善高质量精准化的培训机制”,这点涉及到培训机制改革和完善的诸多内容,包括教师自主发展机制、机构协同发展机制、人工智能支持的教师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机制、培训质量和效果的监管评价机制、五级培训体系统筹的工作机制、培训经费使用和监管的保障机制等。

“国培计划”示范项目在推进培训机制改革工作方面需要针对培训机制改革内容先行先导,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选择培训机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作为研修主题,比如,在“培训团队高级研修”和“教师培训综合改革”两类项目举办高级研修班,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和培训教学资源,对全国教师培训机制改革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在举办示范项目过程中,直接践行培训机制改革和创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池学习游泳,”探索和创建该示范项目的创新机制,并提炼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案例。三是集结“国培计划”专家团队开展集体攻关,针对不同方面的机制改革和完善问题,开展实践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成员,北京教育学院 余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