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客观把握创新型创业规律,对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华网《读懂创新的密码》栏目邀请高校创新创业负责人就各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展开了探讨。日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唐永升介绍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双创”教育实践,解析了高校创新的奥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唐永升
要培养多元化应用型人才
唐永升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要培养多层次、多元化、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特点与大众化培养二者之间的矛盾。高校要不断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高校要立足长远、凝心聚力、精准施策着力解决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明确教学定位 完善人才培养全过程
唐永升提出,实现专创融合,首先要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间有清晰的界定。在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基本要求,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与强化。专创融合要求高校进一步明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的评价标准。此外,要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入,对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在专业课程当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实践内容等。
他表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学赛融通、能力融合的模式实现专创深度融合。以学科竞赛作为主要抓手,以学生在竞赛中能力素质提升作为培养核心,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互相促进,相互融合。在学科竞赛中实施:“四个纳入”即:纳入实践教学、纳入课程教学、纳入学分体系、纳入考核体系。同时,学校将学科竞赛赛场迁至学校实践教学场所,此举既保留了学科竞赛的内容与方式,又兼顾了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实现专业教育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入,实现课程高阶性与竞赛创新性的同频共振,实现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融合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要与解决实际需求相结合
唐永升提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多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内容脱节。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工厂、乡村,去到生产实践第一线,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最先进的技术。将解决实际问题内化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
对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采用“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以工科为主,人文与艺术类两翼进行协同发展。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中,学校安排大部分双创课程由企业导师授课,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内容也都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此外,学校通过每学年各类的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对社会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认知。
以赛促教 实现学生多元化能力提升
唐永升介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正着力构建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有机融通与多元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校目前着手开展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课一赛事、一赛一专业”行动计划,未来将继续依托学科竞赛这一有效手段,让全体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参与到赛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各个二级教学单位。以学促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形成学科竞赛的“带动少数、培训多数、激励全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期许未来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持续改进的教学机制。
学校近年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以大力开展学科竞赛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全方位体现学生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学生在多元化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提升,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当中能够经得起风浪,扛得住压力,担当起责任,融合提升学生多元能力。
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唐永升认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不是针对学生开办公司进行实体创业,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并发扬创新思维、创业精神。通过在学科竞赛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能够帮助提升学生攻坚克难、艰苦奋斗、敢闯会创的精神;通过赛事学习与锻炼,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科交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创业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信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