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有了“烟火气”的劳动教育值得期待
近日,劳动教育上了热搜。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同时公布了1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就包括了劳动教育的课标,并提出“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将劳动课独立成一门课程,释放出的是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明晰信号,是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引发人们热烈讨论的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教育有了“烟火气”。
这次新课标规定得非常具体,不仅提出了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还对不同学段给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课程内容,比如,把劳动课程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设置10个任务群,比如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任务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在“烹饪与营养”任务群中提出,三四年级小学生学会凉拌黄瓜等简单切配,五六年级小学生会做西红柿炒鸡蛋等家常菜。
有人笑称,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有了浓浓的“烟火气”。
应该说,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劳动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特别是在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重智育轻其他”“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的现象越发严重,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频频被语数外等“主科”挤占,没有考试考核的劳动教育更变得可有可无了,劳动教育呈现出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局面,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而更让人欣慰的是,“新课标”后的劳动教育不再是笼统的描述、大而化之的方向,而是有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的、极具可操作性的具体劳动技能。“做一道西红柿炒鸡蛋”“学会为一家人设计营养食谱”,这些“烟火气”让劳动教育成了一个孩子一辈子都用得上的有用技能,这应该是劳动教育最应该有的样子。
其次,劳动教育还要切忌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这一新闻刚出炉没几天,就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学校已经积极投入了准备,开始采买电磁炉、置办锅具。
笔者想说的是,对于一门课程来说,教室、教具固然重要,但是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当地人文环境、结合本学校特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或者项目。
有了独立的课程,有了规定的课时,并不意味着劳动教育就自然能落到实处。
不久前,笔者与一中学生谈起相关话题,中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最多就是拍几段视频拍几张照片吧。”
中学生的反应很真实。
我们并不缺乏这样的案例。多年来,一提到感恩教育,就会有学校给学生留“为长辈洗脚”的作业。不久前,一则“女儿拍摄‘给爸爸洗脚’作业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媒体报道的视频显示,一个女儿拍完了给爸爸洗脚的照片之后,马上就离开了爸爸的房间,并没有真的给爸爸洗脚。这位爸爸称,一开始挺感动,后来觉得挺意外。
笔者强烈建议,在教育改革、教育政策落地时不要一味地强调“立竿见影”的表面效果,而是要先静下心来把文件、政策与当地社情、校情、学情结合起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并作出最适合本地学生的方案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不会让教育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再有,对劳动教育如何进行评价也要进行审慎研究。
有了课程自然就会想到考核。那么劳动教育应该如何考核?
真正的教育是发生在过程中的,劳动教育尤其如此。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曾经这样对笔者说:“养蚕过程中让我最难忘的是,第二年小小的蚕宝宝孵化出来的瞬间,我觉得太难得、太神奇了!”
孩子的真实表达正是劳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在本次出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让学生通过养殖等行为形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意识。而这种情感和意识很难通过简单的考试、考核获得。因此,劳动教育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后,对这门课的考核也不应该采取结果评价方式,而应关注学生在参加劳动或者服务中的实际表现和体验,进行写实性、过程性评价。
好在,教育部新发布的劳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劳动课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持续地反馈信息。
劳动课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小学生们将通过更加多元、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打通书本与现实生活,真正体验到劳动意义所在,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尊重劳动,进而成为一个会生活、爱生活,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值得期待!(樊未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