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随着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新生入学准备工作成为广大学校和家长的热议话题。其实,学生进入不同阶段求学,本身无须过度担忧,但小学毕竟是孩子人生成长接受正式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此间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能否与师生正常交往、能否进行有效学习等确是一件大事,会引发孩子在生活习惯和学习活动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做好入学准备工作便成为广大家长和学校高度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切实明确小学阶段孩子的基本特点,入学准备教育才会真正适切有效。简单来说,与幼儿园阶段不同,小学生不再像幼儿园孩子那样,学习以自然情景下的活动游戏为主,而开始逐步过渡到以书面语言、间接经验为主,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此时学习不仅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还要接受他人评价并受到一定的纪律约束,具有一定的标准要求。
结合小学这一特定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目标任务等基本特点,需要做好三件事:
其一,端正一种态度。学校是孩子获得知识的场所,只有教他热爱这个地方,他才会安心愉快地在学校学习,因此,家长和学校要在入学前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形成尊知重识并认真求学的态度。具体讲就是形成“三感”:一是对学校产生神圣感。学校是人类传承已知、获得新知、探索未知的神圣殿堂和促进个体获得人类文化知识并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它之所以千百年来被人们所重视,正是因为它在上述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强大功能效力。二是对教师产生敬畏感。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道之代表、礼之化身、德之典范,更是学校教育中促使孩子成长的直接负责人,因此,入学前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孩子对教师产生良好印象,使知识渊博、庄重严肃、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成之于心。三是对获取知识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知识是完善个体、改变世界、更进人类的基础,学校是求知获识之地,只有孩子对知识本身有一种起码的追求,他才可能在学校愉快地学习。因此,入学前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爱好,让他能够在求知获识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愉悦感并获得成就感,使他向往学校生活并为自己即将入学产生自豪感。
其二,树立两种意识。一是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阶段是孩子开始频繁接触规则并被要求遵从规则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不仅要指导孩子了解相关规则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还要引导他们自愿遵从规则的约束,将其逐步上升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习惯。二是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尽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的意识,它体现着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更是精神品质的体现,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入学前设法帮助孩子尽早形成责任意识,并为履行职责不断克服情绪障碍。简单来说,就是要教会孩子认真做事,教导孩子认真完成属于自己或师长交办的事情,做到上课专心、作业认真、劳作竭力。同时,我们还要教导孩子客观对待自己言行结果的是非对错,敢于主动承担言行所带来的后果,做到是非对错清楚、善恶美丑分明。
其三,培养三种能力。一是自我料理能力。一个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的人,显然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因此,家长要加强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孩子根据学校课程教学安排,形成自行携带、清点各类学习用具等日常学习自理能力,指导孩子形成诸如记住父母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门牌号码,认识理解交通指示灯、人行道、斑马线、防火防电逃生标识等日常安全自保能力,以确保孩子每天的日常生活学习能够独立安全顺畅进行。二是自主学习能力。每一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是求知欲的表现,而求知欲又是学习的一个必备前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父母需因势利导,引导和帮助孩子去发现问题、开动脑筋、寻找答案,培养孩子的求知欲,以激发其学习兴趣爱好,为其日后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自主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个体生存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入学前要指导孩子形成正常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的礼仪、礼貌及行为规范,使他在熟悉老师、结交伙伴的过程中逐步融入班级和校园集体,帮助孩子积极建立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伙伴关系,使他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具备基本的日常人际交往能力。(作者:容中逵,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