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位于嘉陵区盐溪乡境内的羊龙庙牌坊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过去,采盐工人、盐商进入盐溪必经羊龙庙牌坊所在山道。因此,羊龙庙牌坊也成为古盐道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盐道,承载着人文历史,连通着古今记忆,诉说着无声故事。沉寂已久的古盐道文化如何能焕发新生机?道不尽的沧桑历史如何再现传奇?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科研项目立项名单公布,共立项23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一般课题20项。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乡村特色文旅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谭波负责申报的项目《基于古盐道文化的巴蜀旅游走廊文旅产品设计及创新研究》(2022YB15),作为南充市唯一一个项目名列其中。
因一场比赛对古盐道文化心生兴趣。《基于古盐道文化的巴蜀旅游走廊文旅产品设计及创新研究》是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首例获得四川省文旅厅文化和旅游科研项目立项的课题。得知消息后,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项目负责人谭波欣喜不已,他长期研究的巴蜀古盐道文化得到了关注。
巴蜀古盐道与谭波的缘分还得从几年前他带领学生参加一场乡村振兴文旅项目比赛说起。比赛中,古盐道文化引起了谭波浓厚的兴趣,随即他便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学习研究。
“巴蜀古盐道起于唐,是一条源于四川东部(今渝东南),对鄂渝湘黔交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贯穿整个中国腹地的运盐古道。古道因盐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现在巴蜀古盐道主要分为川滇古道、川黔古道和川鄂古道。”谭波说,巴蜀古盐道是一条能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比肩的文化大道,它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促进了各地间的文化交流,并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拥有文化、艺术、旅游、经济等多重价值,所以,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生命线”,更是一条“文化生命线”,是中国盐文化特色旅游走廊和多元文化的交会地,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2年5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中指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引领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西部文化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巴蜀古盐道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贯穿中国腹地的盐运通道与交往桥梁,历史悠久,其沿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意义和旅游开发价值。”谭波说,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坚持协同发展、特色发展,打造巴蜀古盐道文化旅游走廊,推进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是一个必要且重要的课题。
南充古盐道巴蜀古盐道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谭波发现国内现有文献中,关于巴蜀古盐道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成果极少。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开展巴蜀古盐道文化研究的决心。
“南充的古盐道虽不及自贡、遂宁等城市出名,但也是巴蜀古盐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谭波介绍。据相关文字资料记载,川北古盐道起点在蓬溪,由嘉陵区桥龙乡(现已并入盐溪乡)进入南充市境内,经安平一路通往岳池。《南充县地名录》记载:“桥龙乡位于南充县西南边陲,东依盐溪乡。”而“盐溪乡以驻盐溪场而得名,盐溪场,旧名盐井河,附近有盐井48口,因不利于蓬盐销市,清嘉庆时被封。”
元朝时期,岳池、广安等地人们食用盐就是经过这条古道运往,在这条蜿蜒盘旋的青石小路上,流淌着旧时挑夫的汗水。这一古盐道上,还有一座羊龙庙牌坊,现已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过去,采盐工人、盐商进入盐溪必经羊龙庙牌坊所在山道。因此,羊龙庙牌坊也成为古盐道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今,包括南充在内的巴蜀古盐道逐渐销声匿迹,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存在文旅资源赋能较弱、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特色文旅产品有待开发、产业发展模式传统、相关专业人力匮乏等问题。”谭波说,针对此现状,他综合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从提高品牌影响力、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特色文旅产品、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五个方面,提出了巴蜀古盐道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与发展对策。他提出川渝两地需联合协商,对巴蜀古盐道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对主题相关景区、古镇、博物馆进行线路串联,开发古盐道旅游主题线路,同时围绕古道盐文化开发文旅产品,增加文旅产品的多样性、差异化和体验感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如今该项目成功立项,谭波及其团队将尽快投入到项目的实地考察中去,获取客观可靠的一手资料,同时走访川渝地区古盐道文化研究专家,就研究方案、文献资料等进行咨询求证,让该项目能够真正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巴蜀古盐道起于唐,是一条源于四川东部(今渝东南),对鄂渝湘黔交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贯穿整个中国腹地的运盐古道。古道因盐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巴蜀古盐道主要分为川滇古道、川黔古道和川鄂古道。位于南充的古盐道是巴蜀古盐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