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跨国融合式课程的创新探索 ——基于清华大学“中韩对话”课程建设的经验

2023/07/14 13:20

曹书乐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清华大学创新性课程“中韩对话”8 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这一跨国融合式课程在课程技术手段 和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创新,阐释课程如何面对网络音视频连接的技术挑战,通过多屏的现场操作优化交流的现场感,营造有沉浸感的互动空间,以及如何整合资源、构建全球本土化课堂、促进多元文化碰撞。以期进一步完 善跨国融合式课堂,推动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传媒教育;跨文化传播;融合式课程;跨国课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韩对话”:一门创新性跨国融合式课程

清华大学跨文化传播课程“中韩对话”(Glob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East Asia) 创办于2012年,在清华大学本校学生线下选课的同时, 引入海外高校学生在线同上一门课。两校师生每周一 次视频连线,以英文为主要授课与学习语言,通过多屏进行线下、线上的融合式互动。

这门课程起源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亚洲中心的合作,每年开设一次,每次 有 20 名以内的清华大学学生和 30 名左右的首尔国立 大学学生选课。因清华大学与首尔国立大学均重视国 际化办学,两校有大量国际生和国际交换生就读,因此“中韩对话”历年选课学生的国籍不仅包括中国和 韩国,还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等,是名符其实的跨国融合式创新课程。

本课程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手段 上的创新,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得到学生的好评,也 迎来了很多高光时刻。大韩民国两位前驻华大使权宁 世先生和卢英敏先生均应邀来访清华大学的课堂,给同学们授课。卢英敏先生表示,这两所高校分别是中、 韩两国最为顶尖的大学,培养出了很多杰出人才,能 够搭建起这样的合作课堂,促进相互交流,具有现实 意义和推广价值。

新华网曾经对该课程进行过题为《“中韩对话” 课程让跨文化沟通零距离》的特写报道,认为“一场 远程视频连线将中韩两国高校学子的沟通距离缩短 为零”。该课程在 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清华大学本 科教学评估中获得好评。两位国际专家——美国 UC 伯克利前校长杜宁凯和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院长麦卡洛克选中该课,进行了听课,随后对该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这一课程形式中的诸多元素也随后在清华大学的其他课程创新和设计中得 到了应用。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传媒教育均锐意创新,如中 国传媒大学通过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让来华留学 的外国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故事,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也有学者分析了他山之石——弗吉尼亚大学的媒 介研究教学,对其实践进行实地考察,阐明其以泛媒介、 媒介实践与全球媒介观开展教学设计的经验。更有学 者提出,新文科背景下,“跨界”是核心理念,“融通” 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路径。

本文作者是该课程中任教时间最长的中方责任导师,基于该课程 8 年的教学经验,旨在通过本文对该创新性课程的多年实践心得加以分析,总结这一创新 性教学方式的优点与经验,包括如何整合各类资源、 如何构建全球本土化课堂、如何促进多元文化碰撞, 也将分析这类课堂在技术上的挑战与难点,包括网络、 音视频连接的技术要素,以及如何通过多屏的现场操 作优化交流的现场感。希望这些经验可以供高校同行参考,推动传播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技术手段创新:营造有沉浸感的 互动空间 “中韩对话”课程旨在让拥有不同文化历史背景 的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加深对“他文化”的理 解,提升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反思能力,并培养跨文 化比较的研究能力和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能力。为达到 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双方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沉 浸感的互动。在一个通过连线实现课堂互联的课程中,音视频 如何流畅互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实时互动,成为需要攻克的重要技术难点。这也是这门课的创新首先需要突破的环节......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获 2022 年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