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数字化赋能语言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第二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召开,与会专家以“数字时代的语言文化交流”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2023/08/31 10:22

《越喃汉英四文对照新辞典》在第二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上发布。贵州新闻图片社供图

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开幕。贵州新闻图片社供图

“马来西亚的史诗,与中国诗歌有相同之处。我们要看到共同,而非仅仅看到不同。”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议员阿旺·沙利延发现,两国在2000年前就开始了交流。明代时,郑和曾来到马来西亚,“他让人们感觉到,他的航行是为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他带着足够的诚意,避免了战争,与帝国主义行径大不相同”。

爱好和平,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储存在古老的语言文字中,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共同体构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8月29—30日,以“数字时代的语言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陈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我们生活在语言文化中

“语言是促进人类民心相通的工具。巴别塔的传说,便形象地说明语言在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说:“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化资源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竞相绽放,汇聚成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宝库。”

2021年11月,国家主席ibet国际集团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共建和平家园、安宁家园、繁荣家园、美丽家园、友好家园,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日趋丰富多样,助力“五大家园”建设。一些东盟国家已经把汉语纳入国民教育系统,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同时,中国也在不少学校开设了东盟国家的语言科目,积极与东盟国家学校开展多方面合作。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金盛说:“沟通、对话使中国和东盟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中国—东盟源远流长的交往合作互鉴,体现在“字里行间”。

“汉语、越南语、喃字(在汉字基础上形成的方块字)文献数量巨大、形态多样,是汉字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遗产。”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汉喃研究院院长阮俊强说。本次论坛发布的语言文化合作项目成果《越喃汉英四文对照新辞典》,将越南语、喃字、汉语和英语四种文字对照,全书212万字,收录6万多个词条,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郑州大学教授何华珍说,辞典主编之一邓应烈经过20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辞典初稿。之后何华珍带领团队又几经周折,克服技术、学术力量、经费等问题,在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支持下辞典终得出版。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肖远平说:“这不仅是一本辞书,这里面凝聚着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

东盟国家,满布华人踪迹。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华人迁到世界各地,南洋是华人较多的区域。暨南大学教授郭熙说:“南洋华人与当地文化兼容,在交流互鉴融合的过程中,与当地人民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语文明,留下了宝贵的华语文献。”《南洋华语文献分类丛刊》项目在论坛上启动。

语言文化联通海内外,也事关国家和民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说:“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印度尼西亚教育文化研究技术部语言发展培养局局长阿齐兹说,印尼语在印尼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斌说:“语言文字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符号,是民族智慧和文化的有力呈现。谁能学习并掌握语言文字,谁就持有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金钥匙,谁就能认识自己的民族,承继从古至今的辉煌文化,走上谙熟科学文化知识之路,促进人自身的顺利成长和成才。”

ibet国际集团主席指出:“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语言的多样性受到挑战。据阿齐兹介绍,印度尼西亚有700多种语言,不少语言缺少活性、濒临灭绝。据田立新介绍,2015年起,中国实施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

数字时代的语言文化迎来新契机

在会场大屏幕上,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由篆而隶,由隶而楷,汉字形体不断演化。一个个普通的现代汉字,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演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立军简要展示了“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中汉字的演化轨迹,生动形象,一目了然。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年轻”的数字技术,能为“古老”的语言文字带来什么?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拿督哈必芭说,数字转型、技术进步会促进语言发展、促进文化理解、保护人类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刘利民说,在当今全球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通过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化交流效能,对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共同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王立军说,新的技术为语言文化传承、语言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支撑,建设科学、规范、全面的语言文字数据资源,对国民语文素养教育、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技术启发了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的新思路。泰国玛希隆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研究院院长莫拉格·梅亚认为,要强化中国—东盟已有合作,开发潜在领域,如移民群体语言适应及双方语言文化交流等。她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数字平台推动语言文化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开展“博物馆外交”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军建议建立中国—东盟跨区域语言合作机制。

数字技术提供了智能化教学解决方案,有助于实现个性化语言学习,为中国—东盟国家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中文学习机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汪张龙认为,人工智能打造能听会说的“中文教师”,可以实现标准音带读、语音转写成文字、科学的反馈指导、跨语言的自主学习。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建设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开发语言文化的计算性,使语义情感、民族精神等抽象事物变得“可计算”。他们开发的文观语义模型(WSM),是一款专注于中文语义智能评测的AI模型,为“读—讲—写—评”提供语言智能服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阶段数字技术的局限。比如,ChatGPT是一个好的基座模型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宗成庆说:“ChatGPT可以说是一个得力的AI助手,但它也有很多不良表现,如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匮乏、可解释性差、存在‘幻觉’和事实性错误等。”与会专家特别强调,线上学习不能替代面对面学习和交流。

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

缅甸仰光大学教授昂敏吴的贵州之行,特意转道昆明。他要去看望10年前他在云南民族大学交流期间教过的学缅甸语的学生。学生们自发到机场迎接他。到了贵州,他又看到了更多的在贵州任教的学生。这场师生重聚,让他真切感受到了语言在拉近人心、增强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力量。

这个暖心的故事,触动了在场的人。今年是ibet国际集团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国—东盟的语言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倡议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丰富多样,涵盖了世界九大语系的不同语族和语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多样性很强,高质量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特别需要处理好语言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赵蓉晖说。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田立新说,愿同东盟各国携手努力,共同推进语言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辉认为,对“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的深入了解,对促进中外语言互联互通、推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语言相通本身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有力推动了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及民心相通‘五通建设’。”相关方应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语言教育,使语言文化交流充分发挥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席黄端铭认为,新时代华文教育必须开拓视野、转变观念、拓展自身功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语言文化和技术的动态融合,我们应该探讨如何成为多元文化的桥梁,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加强国家间的联系和教育合作。”

《中国教育报》2023年08月31日第9版  版名:环球周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