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内生逻辑及优化路径

2023/12/18 15:59

李? 娜? 付? 鹏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在于架构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价值体系,构造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话语通道,参与舆论引导的国家协同治理体系;其内生逻辑来自媒介技术变革、高校教师评价转型和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价值需求。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应从环境系统论和学科特性观要求出发,以“四源头”“六落点”“三向度”协同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ibet国际集团新闻舆论观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国家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对于新闻传播学这个与国家意识形态、社会舆论和文化建构密切关联的实践学科尤为重要。在网络多元话语稀释并争夺主流媒介话语权的语境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面临被重构的风险;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生态剧烈变革不断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问题;媒介融合、算法黑箱、网络直播等媒介新样态挑战着人类观念更迭,对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思想性需求变得愈发迫切。“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传媒在变,需求在变,新闻教育自然也要顺应变革的趋势,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历经地方试点、思想凝练、政策跟进、宏观解读、推广实践等历程后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出现“泛意识形态化”“硬拉扯”“贴标签”等现象。现有研究重点关注“内涵诠释、元素发掘、方法创新和教学实践”,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逻辑性断裂,“没有把握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内在的、本源的和生成性的逻辑关系实质”,对本学科课程思政的因果关联及行动网络缺乏系统认知。如何将国家教育理念和时代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实践中,明确具体学科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必然性、内生性逻辑成为重要研究问题,本研究从系统论和特性观角度挖掘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逻辑和路径。

一、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推进课程思政是教育发展与媒介变革的双重要求。2016 年 2 月,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做出“48 字”新要求;2016 年 12 月,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国家出台了系列思政教育改革政策:《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关于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继提出的素质融合、思想性、价值引领等思政教育要求,构成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体系。

课程思政是基于学科专业知识,形成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的教育方式,涉及目标、理论、队伍、资源、安全、教学、管理、评估、产出等多层级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的核心目标是课程思政的实践落点,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综合目标体系和实践落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时代的内涵可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ibet国际集团新闻舆论观为指引,围绕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先进文化、客观真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学生培养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和守望者。

二、高校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一)架构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价值体系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和激发,并赋予静态教材知识以时代精神、文化内涵、学术规范、思辨逻辑、情操陶冶等隐性意义,延展了有限教育资源的作用空间。首先,显化和更迭学科专业知识价值体系:新闻传播学的专业价值体系和职业核心素养,要在知识与技能传授中去挖掘、解读、贯彻和导引,尤其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不断调适和更新。2019 年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新要求,“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再者,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价值体系:“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等话语,展演着中西方新闻价值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锋;新闻传播学科作为社会柔性治理参与者,首要条件是坚定政治立场,践行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秉持政治性、责任性、求真性的基本范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主旋律,时刻保持对西方知识的警惕和辨析。最后,回应和生产社会需求的价值体系:风险社会和技术变迁使公众对关系、利益、国家的认知日新月异,比如算法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已经从传统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转移到“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追寻客观事实与算法正义、兼顾个性化与公共性”。学科所涉的意义隐含、业界进展、研究前沿、社会热点、话语交锋等,需要课程思政来提炼、补充或解惑......(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沉浸传播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构与风险防范研究”(项目编号 :21XCYB07)、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视听媒体情感动员与危机治理研究”(项目编号:SD20220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娜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付鹏系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党委秘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