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多元化报道“典型经验”助推社会治理

—以《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为例

2023/12/18 16:20

谢? 侃

【内容摘要】本文以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系列专栏《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为例,阐述该节目聚焦北京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精治共治法治”,深掘基层好经验、好办法,探索多种记录方式进行宣传报道,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担当与作为,其持续营造的垃圾分类浓厚氛围,引领了一股分类时尚热潮,也是电视节目推进社会治理的一次生动实践。

【关键词】记录报道;细节;故事;融合传播

2020 年 5 月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北京广播电视台同步推出了一档专题节目——《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每周两次在新闻频道播出。大众媒体具有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等社会功能,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讲,媒体既可以作为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交流和互动的公共平台;又可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引导社会舆论,设置公共议程。而这档电视专栏记录基层的真实事件,反映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其展示丰富经验、智慧办法,让垃圾分类的管理者、参与者、共建者多方受益,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近年来的专题片制作中,故事化的编排方式越来越受到新闻节目制作者的重视。美国记者弗兰克林对新闻的故事化曾经做过精辟的描述,即利用场景设置、描写以及对话等多种手段,使事件的情节和细节得到细致入微的展现,使事件的叙述富有故事性,使观众更感兴趣。《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专栏在艺术形式上就展示出创新思路、细节化叙事,并探索了多种记录形式,在传递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和可看性。

垃圾分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然而推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居民习惯未养成、受基层各种条件制约、地方差异化明显,这些都成为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因此,也亟须更多的示范引领,提供好的思路和方法,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为此,栏目首先聚焦北京市 16 个区中的分类示范区(村)、单位,这些示范区的属地居民垃圾正确分类率普遍达到 90% 以上。有着这样优越的成绩,他们的管辖单位普遍都有着较强和科学的管理思维。他们有的设立灵活的积分奖励机制调动居民积极性;有的发挥社区在职、退休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有的依靠物业建立科学的设计体系和规范管理;还有的挖掘人才优势发现垃圾分类达人为社区树立标杆。那一幕幕难忘的拍摄场景历历在目:有坚持“垃圾不落地”的东城东四六条胡同、实现“自管自治”的西城“两栋楼微型社区”里仁小区;有主打“科技牌”的海淀中关村创客小镇、大胆设立“门岗曝光台”的通州农民安置房小区后北营家园;还有利用公共空间打造公益环保教育基地的朝阳颐堤港商场、依托“社区智囊团”为群众办实事的石景山老旧小区建钢南里、“奖罚分明”促成村民分类好习惯的顺义大孙各庄镇东华山村,等等。针对这些先进的典型事例,《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栏目组深入挖掘采访内容,并在呈现方式上下功夫,精彩地完成了同一主题却多元化、多角度的报道展示。

一、形式多样化的记录报道

(一)记者调查:隐蔽拍摄 反映工作成效更具说服力

垃圾能否正确分类取决于居民的直接参与度,随着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居民个人分类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专栏记者在 2020 年“新政”实施初期,为调研社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和精准度,曾深入社区,化身桶站值守员,亲手参与垃圾分拣,对话社区居民并进行隐蔽拍摄,全程记录下当时小区垃圾分类的真实状况。时隔一年,专栏记者再次化身社区志愿者,根据市民提供线索,来到西城区陶然亭街道一个只有两栋楼的微型老小区进行暗访拍摄。经过微服值守及与居民的随机交流,记者发现这个小区虽然没有物业,但依靠居民自管、自治,垃圾分类的正确率非常高。通过进一步走访,记者了解到这与社区里一位退休老教师的引领作用大有关系,于是又跟随这位老师在小区里忙碌了一天,亲眼目睹并记录下这位“社区大家长”为社区形成垃圾分类良好风气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因此,2021 年 9 月 14 日播出的《记者调查:自管自治的“标杆小区”》这期有别于以往的宣传,而完全是通过记者一线观察得到的模范事例,反映出的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更为客观真实,可信性强,宣传示范效果好。

(二)记者评述:夹叙夹议 展现市容新风更带人情味

在集中报道示范小区典型经验的过程中,记者有意识地增加了在实地采访报道中的“有感而发”,夹叙夹议的环节使得报道更为立体、饱满。例如,2021 年 9 月 7 日播出的《垃圾不落地 街巷更美丽》节目,通过记者在首批中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东四六条胡同里的近距离走访拍摄,展现了胡同居民在志愿者、街道和物业保洁第三方公司的多方宣传、带动下,通过“撤桶上车 + 定时定点”的垃圾收运新模式,彻底实现垃圾不落地,让“背街小巷”化身为“国风静巷”的成功典范。胡同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古都气韵的城市载体,这期节目摄制过程中尤其注重视觉表现、画面构图,超常规的专题报道,大量使用长镜头记录胡同邻里间关于垃圾投放和环境美化方面的交流,周边的街巷风貌随之流动、转化,记者适时穿插在不同场景出镜谈及实地感受。整期节目真实再现了北京胡同里寻常百姓为垃圾分类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所得成果,于亲切自然中摆事实、吐真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作者系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编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