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机喻文化:ChatGPT 引发的相关思考及对策建议

2024/01/08 14:20

张志君

【内容摘要】本文对 ChatGPT 现象进行了多维度的观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机喻文化”这一全新的文化学概念,并就如何因应 ChatGPT 在内的人工智能产品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ChatGPT;“机喻文化”;对策建议

有人在网上这样写道:“一个幽灵,一个人工智能的幽灵,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土地上游荡,美国的高中生借助它来参与大学入学考试,欧洲的研究生们用它来撰写论文,以色列的总统用它撰写演讲稿,甚至有一些恋爱中的人还用它撰写出令局外人看了面红耳赤,令局内人看了怦然心动的情诗。” 这个幽灵就是 ChatGPT。从 2022 年 11 月问世以来,极短时间内就火爆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ChatGPT 的多维度观察

任何一种事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视角,恰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选择一些维度对 ChatGPT 进行观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察结论。下面,笔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 ChatGPT 展开观察。

(一)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维度:这是一款比其他类似产品“多一点”的产品

纵观 ChatGPT 这款新产品,我们不难发现它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说在为相关行为主体进行信息抓取赋能、为相关行为主体进行信息筛选赋能等。上述应用场景并不是没有其他相关产品提供类似服务,ChatGPT 为什么能够“譬如积薪,后来居上”呢?笔者认为,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ChatGPT 并不像从电视到电脑那样的从“0”到“1” 的突破,但它却是比其他同类型产品都能提供“多一点”服务的产品。比如说在人工智能知识问答领域,其他同类产品往往是“问一答十”,而 ChatGPT 却能做到“问一答百”或“问一答千”;在人工智能写作领域,其他同类产品可能写出来的只是小学生的水平,而用 ChatGPT 写出来的文章却可以达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在没有其他颠覆性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对这个方方面面都比同类产品“多一点”的产品进行热捧和关注。

(二)生物学领域的维度:ChatGPT 是“第三种生物”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物可以大致分成两大类,一大类是人类,一大类是非人类生物。人和非人类生物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非人类的生物虽然也有生命存在,但是它们却普遍被认为没有智慧和思想,而 ChatGPT 具有的智慧乃至思想,不仅远远超越那些非人类的生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直追人类。隐隐有既不是“非人类生物”,又不是“人类”的感觉,这不由让人想起某些学者在传统的“男性”和“女性”之外提出的“第三性”,仿照这种新的划分方法,我们不妨说,人工智能产品 ChatGPT 乃是“人类”和“非人类生物”之外的“第三种生物”,是一种“硅基生物”。

(三)哲学领域的维度:ChatGPT 可能会成为人类思考的终结者

从能力上看,ChatGPT 已经聪明得让人类觉得根本不需要再去思考什么就基本上可以“予求予取”了,因为所有你要知道的东西,它几乎都能给出你相关的答案。在享受这种便利的时候,在一个可能并不遥远的将来,绝大部分人类可能在 ChatGPT 这样“无微不至”的“供养”下,大脑的思考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退化。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ChatGPT 是不是就会成为人类思考的“终结者”?ChatGPT 还可能会用一种比较柔性的方式终结人类的思考能力,那就是通过不断提供服务,使人类失去思考的意愿与能力。

( 四) 人 文 关 怀 和 心 理 健 康 领 域 的 维 度:ChatGPT 是某些工作群体“心理阴影”的制造者

随着 ChatGPT 的问世,相关的岗位或职业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冲击,那么对于那些已经在较长时间的工作中形成了“路径依赖”的相关从业者们,心里难免会感到极大的不安和恐慌。从这个意义上说,ChatGPT 可谓是那些从业者们“心理阴影”的制造者。

二、“机喻文化”:一场即将达到 “临界点”的挑战及相关对策建议

(一)“机喻文化”及其定义

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一定的传承的。在人类文化与文明“薪火相传”的过程中至少需要两类人,一类是传播者,一类是受传者。在从史前文明一直到农耕文明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主要依靠年长者对年少者加以施教或者晓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施教者或者晓喻者被称为“老师”。“老师”不仅是对施教者或者晓喻者的尊称,也是因为施教者或者晓喻者的年龄一般都相对较长。在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后,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的综合作用之下,人类的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对于这种新的时代,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1970)一书中用一个新的概念加以描述,就是“后喻文化”。所谓“后喻文化”就是年轻人由于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掌握速度要快于他们的父母及长辈,所以他们往往比他们的父母及长辈更容易获得新知识,并且反过来对其父母及长辈施加影响。在“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人往往承担起了施教者或者晓喻者的责任或使命。与“后喻文化”相对应的此前的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又分别被称为“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随着ChatGPT 这类人工智能高端产品的问世,笔者认为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机喻文化”时代......(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 2021 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项目“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年轻受众媒体使用行为研究”(项目编号:21FXWB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三级研究员、教育部、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双千计划”中国政法大学特聘教授、福建省莆田学院“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