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再思媒介素养:当代青年耳机依赖问题与反思

2024/01/30 15:26

胡晓菲

【内容摘要】耳机是“聆听”这一古老人类文化数字化的产物,青年的耳机依赖折射出这一群体独特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重新审视与理解青年的耳机依赖,从媒介装置的入射角研究耳机在正、反连接方面的技术调节作用和过程。研究发现,耳机依赖已经溢出了对于媒介“再现”功能依赖的范畴,演变成在由耳机集聚的媒介组合中的媒介实践,青年的主体性也是在关系的连接和断裂中被媒介建构和生成。这一结论有助于反思传统的媒介素养理论,应以生成性媒介生态学为视角,走出媒介的表征和环境,对于突破当前青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瓶颈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媒介依赖;媒介素养;耳机;装置;媒介生态

移动通信设备深度嵌入日常生活,使媒介化生存成为当代人的常态。耳机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媒介,既是手机最常见的配件,更是受年轻人高度欢迎的可穿戴媒介设备。在当下的数字生活中,耳机是“聆听”这一古老人类文化数字化的产物。“戴耳机”越来越成为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形成属于当代青年的“耳机文化”,更能折射出属于这一群体独特的态度及行为。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主导的研究呼吁,全世界恐有超过 10 亿年轻人因使用耳机面临听力受损的风险。此类健康问题的出现都指向一个年轻人长期深陷其中的习惯——耳机依赖。与此同时,青年群体的耳机依赖更加深刻地重塑了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情境。耳机作为一种媒介,不仅具有声音精准传导,还有声音消减和隔绝的效果,这种正连接与反连接共存的媒介特性使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效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当耳机依赖愈发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那么就个人层面而言,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当代青年应具有怎样的“媒介素养”?已有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已经不能回应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有必要通过经验研究回答耳机依赖对媒介素养意味着什么,立足于媒介前沿理论重新理解与审视耳机依赖现象,重新思考何谓媒介素养,进而为我国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一、媒介依赖理论与耳机依赖的先导研究

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又称“媒介系统依赖论”,由美国学者德弗勒(MelvinDeFleur) 和 洛 基 奇(Sandra Ball-Rockeach) 于 1975年在《大众传播学绪论》一书中提出,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受众与媒介之间的依赖关系。鲁宾(AlanRubin)和温德尔(Sven Windahl)通过实证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依赖的效果。作为一个诞生于大众媒体时代的理论,媒介依赖理论关注的是人与大众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等的关系,认为受众通过使用大众媒体获得特定满足或者完成一定的目标,如果受众缺乏其他替代性方式(或资源)完成由媒体提供的满足或特定目标,就会对大众媒体形成依赖。媒体系统连接了个人与社会,是“受众—媒介—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早期的媒介依赖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大众媒体,或聚焦于媒介内容的“表征”取向,或聚焦于媒介功能的“功能”取向。随着媒介系统中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渐融合和集成,媒介依赖的形式表现为网络依赖、社交媒体依赖、手机依赖。在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依赖与社交媒体依赖也经由手机依赖而产生,同时本研究所关注的耳机依赖也与手机依赖有更加密切的关系。

手机依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莱文森(PaulLevinson)在其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2004)中对以移动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手机媒体使用进行了深刻分析。国外学界对于手机依赖的研究颇为丰富,主要集中在手机过度使用、不良后果和有效引导三个方面。国内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几乎与媒介依赖的研究同时于 2000 年后开始兴起,受传播学效果研究主流范式的影响集中于“问题—对策”框架中,研究者致力于对手机依赖进行测量,许颖(2012)、旷洁(2013)、陈婕(2021)编制了手机问题使用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用以对各种人群进行手机依赖程度的评估,孙黎(2016)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分析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

相较于总体上的媒介依赖研究和主流的手机依赖研究,关于耳机依赖的研究较少。耳机依赖往往被认为是附属于手机依赖的,这与庞大的耳机使用人群的数量及当代青年耳机文化的流行显然是不匹配的。一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评判耳机依赖产生的心理动因。郭静(2021)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大学生耳机依赖现象的心理动因是为了缓解负面情绪、追求消极自由、获得道德优越感等。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对耳机依赖造成的听力健康问题进行测量并提出干预手段。朱 琳等(2019)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健康干预实验,对使用耳机对听力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耳机依赖研究是否可以被手机依赖的研究所涵盖?还是应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都是亟须厘清的问题.......(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隐私风险及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BRK017)、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项目“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项目编号:JKTD201805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