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盛常青? 戴想荣? 李宇? 黄胜
【内容摘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入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压力,若是心志不坚定很容易走上弯路。本文认为,高校和教师应当认识到融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进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融媒体;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信息变革,互联网技术和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迎来了融媒体新时代。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形式更为多样,信息互动更为活跃,媒介格局、舆论环境、话语主体、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与各类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使媒介资源的功能、技术、方式、价值得到全面提升。
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信息的渠道,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但是其中也不乏虚假、低俗、负面的消息,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而对成长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入和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融媒体的内涵
融媒体的本质是媒体融合,是当前信息传播多样化背景下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利用手机、电脑等进行多种信息的获取,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分析后,在不同媒介平台进行共享,具体编辑流程可见图 1。它是充分利用媒介作为传播载体,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融媒体将传统媒体专业性、权威性的特点与新媒体广泛性、快速性等传播优势有效结合,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更广泛的关注,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之中。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有其突出特点,具体表现为即时性、交互性和整合性。一是即时性,新闻、报纸等进行信息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融媒体时代直播成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其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是当下大众极为热衷的信息传播方式。二是交互性,融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实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受众之间也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三是整合性,传统报纸、期刊等多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为主,而新媒体多以视频形式为主,通过将二者的传播形式和特点进行融合、互补,推动信息资源的更快传播。2021 年,有关机构发布了我国《2020 年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其中指出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通过建设自有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入驻等方式,客户端覆盖率明显上升。
二、融媒体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再受地域限制
以往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受时间、地域限制。融媒体背景下,各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文素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可以使教学突破时间、地域和教学场地的限制,有助于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被动接受人文素养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形式和渠道较为局限,学生的思想进步不能与时俱进,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将融媒体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获取人文素养知识的途径,充分利用融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优势,通过网络、自媒体平台等增长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成效。大学生可以在文明上网寻求信息资源的同时,顺应思想潮流,与时俱进提高人文素养。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更全面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强烈的民族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较高人文素质的大学生,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和政治法律等方面。但是受教材内容和课时限制,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筛选之后,经由教师将其中的正向信息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之中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发展不利的内容都被舍弃,以致大学生所接受的人文素养知识并不全面,学生对其认知不到位,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融媒体时代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B318)、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人才选拔的硕士研究生复试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0JGYB226)、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后疫情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重审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P22YBC5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盛常青系湖南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戴想荣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副主任护师;李宇系湖南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黄胜系湖南工商大学讲师、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办公室副主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