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

——以《诗画中国》为例

2024/05/22 10:50

杨惠? 戴海波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作为一档典型的仪式性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之下,通过多模态视觉化展演、凝缩符号的视觉强化、图文复合叙事的互文效力在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的三重表意维度中不断创新仪式性文化节目的视觉化叙事表达形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样本。

【关键词】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诗画中国》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是主客体双方基于符号进行沟通和互动而产生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其通过一系列符号展演激发、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将个体融入到群体中,借助共识基础的构建达到认同情感的滋生。在格尔茨看来,仪式是一场以符号为架构的“文化表演”。从这一角度而言,规范化、程式化、周期性展演的文化节目实质也是一种仪式活动。此类仪式性文化节目“以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为内容依托,藉由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的双重编码”,在特定传播意旨与电视“话语体系”规训之下而进行的象征性文化实践过程中,构筑起一个与日常生活空间相区隔的独特“仪式空间”。在这一“意义共享、情感互移”的传播场域中,通过可视、可听、可感的“文化表演”潜移默化地达成意义的传递与价值的内化,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道视觉文化景观。

作为一档典型的仪式性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于 2022 年 9 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之后便掀起了全民关注热潮。节目收官时“共计收获 427 个热搜热榜,相关话题总阅读量累计超 26.3 亿,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达 3.1 亿”。该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为内容载体,结合经典诗词阐发其精神内核,在现代媒介技术与多元艺术形态的加持之下,呈现出一场“思想 + 艺术 + 技术”的视听文化盛宴。在视觉化叙事成为主流表意实践的当代媒介语境下,《诗画中国》在视觉化叙事上的持续创新表达,成为文化强国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样本,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自信典范。

一、文化的视觉化转向:文化节目叙事的当代媒介语境

20 世纪中后期以来,携带着丰富意义指向的图像,毫无疑问已成为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文化载体。与文字、口语相比,图像的感性特征更为突出,其通过诉诸情感能给予观看者更多的感性刺激,而图像在意义阐释过程中的多元性、流变性及不确定性,使得“图像不仅仅影响到我们思考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图像的这一意义建构功能使其成为现实社会中各方利益集团争夺的焦点,亦成为权力体系进行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谋求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伴随着图像生产、流通及消费的蜂窝式膨胀,使得人们对外界的认知交往方式及信息接收方式,日益呈现出由文字主导的理性思维向度向由视觉主导的感性思维向度的文化转向,也即是海德格尔笔下所谓的“世界图像的时代”,居伊·德波眼中的“景观社会”。也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文化的各个层面已愈发趋向于高度的视觉化,可视化和视觉形象的阐释表达已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重要维度。在迭代更新的媒介技术赋能之下,当下社会始终处于图像资源极度充裕乃至“过剩”的时代。日常文化消费实践中,民众不断遭受着各种视觉图像的围困与“逼促”,视觉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显著特征。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城市形象到服饰美容,从百货商店到家居环境,从公共空间到私密领域,无处不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图像,视觉化对非视觉化空间在逐渐进行渗透与蚕食。视觉形象与视觉快感的凸显不断冲击与挑战着传统的审美规则与认知图式,人们表征、理解和阐释世界的方式全然“依赖于将存在加以图像化或视觉化”,人们的价值观、情感与信仰越来越受到视觉文化的规训与支配。尤其伴随着5G 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加持,在影视节目及网络短视频生产场域,图像对于文字“凌越”的主导地位愈发明显,从裸眼 3D 到环幕投屏,从伴随性观看到沉浸式体验,虚拟技术与现实场景的无缝融合在不断迎合人们视觉狂欢需求的同时,亦在无形中强化着图像的“霸主”地位,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模式。文字从“主角”沦为“配角”、从主导到从属的嬗变也似乎预设着这样一种趋势:视觉化已成为无处不在的表征方式与观看之道。视觉消费的日常化也决定了视觉化叙事成为当下社会表达、理解、诠释世界的主流方式。由此可见,视觉传播所主导的媒介语境下,视觉技术的持续变革为诉诸于图像意义建构的电视节目在符号展演、内容生产、叙事表达的创新上赋予了无限可能。

二、《诗画中国》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

作为一种聚焦于形象化与可视化且内蕴着特定意识形态取向的表意实践方式,视觉化叙事延展了文学性与艺术性的话语表达张力。其突破了传统单一、平面直白的静态表达方式,藉由图像画面的节奏性叙事将各种视觉化信息编码成生动的动态性影像,隐蔽性地将观者纳入到视觉化作品的叙事框架中,从而构筑起一个意义共享的“沉浸式”空间,实现观者与视觉化文本之间的知识联结、情感互通与价值共享。在《诗画中国》这一视觉化文本中,其通过多模态视觉化展演、凝缩符号的视觉强化、图文复合叙事的互文效力,在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的三重表意维度中不断创新仪式性文化节目的视觉化叙事表达形态......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 2023 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泛媒化’视域下媒体深度融合的理念革新与路径选择研究”(23XWB001)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