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乡土中国”视角下我国电影对乡土文化的表达

——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

2024/05/22 10:53

黄平? 陈晨

【内容摘要】作为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有其民族性和大众性,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020 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一大亮点就是对乡土文化的表达,既成功追溯、传播了我国乡土文化又产生了良好的文化影响和社会效果,具有一定里程碑意义,是乡土文化传播与电影艺术良性结合的成功尝试。《乡土中国》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和乡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传播我国乡土文化的多种视角。本文拟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从《乡土中国》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电影如何良性传播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土中国》;乡土文化;文化传播;影视文化

乡土文化一直是我国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中大量文化都与乡土文化有关,一些非物质文化本身就是根植于乡土文化。在乡土文化的保护中,政府与民间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就电影推动乡村振兴及其传播乡土文化而言,如何有效推动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升乡土文化生命力,是当下电影尤其是乡土电影作品需要重视的。

2020 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书写乡村振兴新画卷、传播乡土文化方面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具有代表性,该片立足于中国乡土之上,展现了我国乡土社会、家国情怀、希望与传承、落后与发展等相关乡土文化要素,对我国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引导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费孝通先生于 1947 年出版了著作《乡土中国》,该书是我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对我国乡村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思考,从学理层次上概括了中国农民生存和生活状态。近一个世纪以来,该书已成为观察中国各种现象和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基于此,本文将以《我和我的家乡》电影为例,从《乡土中国》的视角出发,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探讨我国电影如何良性地传播乡土文化。

一、乡土电影在我国的萌芽及发展

谈到乡土电影,学界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中国乡土电影比较公认的分类方法,此类电影主要是指以农村和农民为表达主体的电影,不同的概念常代表不同的视域:“从文化视域来界定,一般可称之为‘乡土电影’;从社会视域来界定,一般可称之为‘乡村电影’;从政治视域来界定,一般可称之为‘农村电影’。”乡土电影是一种艺术抒情的传播载体,通常是关于人与乡村之间或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关系,蕴含着强烈的乡土文化。我们可以从乡土电影这个载体中开掘人文内涵、反思人文精神、重塑现代人文价值体系并传播优秀的文化形态,从而满足不同阶层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业大国,乡土电影在电影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有着难以消解的独特魅力,是本土文化优雅而淳厚的底色,是人文精神唯美的彰显。

乡土电影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改革开放以前的乡土题材影片主要表现的是国家政策和方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革命性和意识形态性。在此时期比较典型的影片有《英雄儿女》《渔光曲》《艳阳天》等。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胡柄榴、吴天明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开始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塑造农村,这期间的代表作有《乡情》《乡音》《乡民》《人生》《老井》等。“这些电影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强调生活的点滴,人物的性格充满生气和活力,具有含蓄纯朴的心灵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缩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988 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让世界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极大关注。以《红高粱》为代表,该电影不仅刻画出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与生命张力,饱含多样的民俗元素,洋溢着浓浓乡土气息与民间文化,其中凸显出的民族性、平民化、人文情怀在当时更是引发了强烈反响。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谈道:“越是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 , 才会越有国际性 , 只有把自己民族最本质的精神和最有乡土气息的生活表现出来 , 才能得到国际上别的民族的重视和承认。”但也正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电影逐渐占据电影市场,乡土电影的比重开始降低。这种大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乡土电影的被边缘化与处境尴尬。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电影由“艺术时代(1978—1993)、市场时代(1993—2002)步入产业时代(2002至今)”,近年来涌现出一批诸如《一个勺子》《我们天上见》《一点就到家》《我和我的家乡》等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乡土电影。2020 年与《我和我的家乡》同期上映的《一点就到家》,在排片量极少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超两亿元的票房。谈到《一点就到家》的成功,与其紧贴时代气息、富有新意的设定以及导演对乡土社会的了解、刻画有着很大关系,电影充满了现实观照,呈现的真实创业过程以及对乡土社会风土人情、生活困境细致入微的刻画引发无数漂泊在外、背井离乡的观众的共鸣。与此同时,该片体现出的当代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为当今乡土电影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人是与环境共生的,也是可以改变环境的,既然乡土落后,那就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它,让它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3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治理视角下县级媒体传播对乡村社会生态影响”(项目编号 : 20BXW085)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