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家校协同育人典型案例 >正文
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情况 吉林省吉林市

2024/06/01 14:53

近年来,吉林市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积极探索家校社共育模式和有效途径,不断拓宽育人渠道,健全学校育人体系,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高位推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而落实责任的关键在于家校社育人机制体系的形成。一是完善共育机制。2019年,吉林市就制定了《家长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9—2021)》,建立起市、县、校三级家长学校组织机构,打造高校导师、专家讲师、中小学教师三级培训梯队,形成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2021年又制定《家长学校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访制度、建设资源库等途径,构建起多元责任主体协同育人治理模式。二是健全联动机制。先后创建省级协同育人实验区3个、实验校17所,建立市级实验区5个、实验校38所。2024年5月,成立全省首家市级“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中心”,依托北华大学教育资源,同步成立“吉林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培训中心”,研发家庭教育、教师专业化课程,为家长、教师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三是探索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家校协同育人评价机制,形成《吉林市中小学家长学校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正向鼓励评价,组织开展优秀家长学校创建、优秀家庭教育案例等评比活动。依托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宣传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引导家长主动尽责,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教育。

二、抓好核心,提高协同育人能力

充分利用课堂、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等方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主动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一是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指导全市中小学校构建家校社立体化育人课程,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扎实开展好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教育。不断强化青少年校园培育,持续巩固“双减”改革成果,持续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青少年科普、书法、戏曲、非遗等“进校园”系列活动,积极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二是搭建家校社沟通平台。实行三级管理体制,成立家长学校、家委会、家庭教育服务站三级家校沟通平台,完善家长学校、家委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工作机制,组织家长参与研学实践、运动会、艺术节,开展学生家务劳动展示、亲子互动、评选书香家庭等活动,如吉林一中亲子互动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的能力,搭建起了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环境。三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开发家长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回应家长普遍关心问题,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育人工作。充分利用“阳光心态 魅力人生”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和“云课堂”,先后邀请东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盖笑松教授等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受益家长教师逾80万人次。

三、把握关键,汇聚协同育人资源

持续强化社会有效支持,营造家校协同育人氛围。一是调动社会优质资源。依托全市社会公共资源,结合学生需要,开发9个省级、77个市级研学实践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如吉林市博物馆、北山烈士纪念馆、文庙博物馆、东北抗联遗址等公共文化阵地,组织开展学生研学实践、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校内校外多元劳动教育平台。二是积极征求社会意见。通过民情民意学情调研,确保社会和家长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反馈形成闭环管理,充分了解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切实需求,提高教育针对性。同时,依托吉林市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咨询服务热线、“空中会客厅”等载体,为家长和社会需求解决“真”问题。三是强化全媒体宣传。吉林市教育系统充分发挥纸媒、网媒、视频平台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弘扬好家风家训家规;宣传优秀教育者事迹,倡导家庭关注并尊重教育工作者;宣传各校特色活动,引导家庭了解吉林市教育的发展成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