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作为“区域传播”的“湾区传播”

2024/07/18 14:54

郭建斌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湾区传播”属于“区域传播”的范畴,秉持区域“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观点,将“湾区传播”具体分解为五个方面,这对于充实“湾区传播”的内涵,乃至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湾区传播”;“区域传播”;粤港澳大湾区

1982 年 4 月,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从香港来到广州,在华南师范大学“一共进行了为期 7 天共7 个专题的学术演讲活动,参加讲习班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化教员三百余人”。此后,施拉姆又到了北京、上海等地。施拉姆此行通常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传播学在中国内地再度起步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但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大家谈论较多的是施拉姆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活动,较少提及施拉姆在广州的活动。的确,施拉姆在广州讲课面对的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化教员”(从事电化教育的教师),而在北京、上海,施拉姆所交流的对象则主要是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教育的,因此中国的传播学后来就“嫁接”在了新闻学中,并以北京、上海作为中心向全国辐射开来。从 19 世纪 80 年代之后传播学在中国的传播来看,广州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登陆点”,但是这些思想、文化在中国范围内的扩散,往往是通过其他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来实现的,广州所扮演的往往只是一种“桥梁”的角色。

由这样一个中国传播学术史上的“故事”所引发的思考,说大一点,是广州在近代中国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说小一点,是 42 年前施拉姆来华经过了广州,至于他在广州的 7 天时间里所讲的具体内容,大家也不去深究。在电化教育学术史中,或许更少有人记得这个传播学者。

42 年后重提中国传播学术史上的这样一个“旧事”,不是要强调广州在中国传播研究中的作用,而是想从一种区域的视角来对传播研究进行审视,这或许也是中国传播学进入而立之年,在进行了多次反思之后值得去尝试的一个思路或方向。笔者从小生活在中国西南农村,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江南北时,刚上中学的笔者接触到的港台武打片和歌曲大多是粤语。这些其实均是值得从传播视角来进行研究的议题。

笔者自己以前从事传播研究的区域主要在中国西南,基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某些特定的经验材料,笔者慢慢触及了一些在传播研究中具有一般性意义的问题。这样一种经验告诉笔者,“立足地方”也是从事传播研究的一种有效路径。因此,当得知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科发展方向有“湾区传播”的提法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概念。当然,“湾区传播”目前还只是一种学术构想,需要通过大量具体的讨论、研究使之落地。包括本文在内的本期其他论文,均是我们欲使“湾区传播”更好地“落地”的具体体现。

基于以上说明,本文的一个大的思路是从区域入手来思考传播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湾区传播”属于“区域传播”的范畴。因此,在本文中,首先要对这两个概念分别做出说明。在此基础上,再对“湾区传播”研究具体可能的方面进行讨论。

一、“湾区传播”

这里所说的“湾区”是特指粤港澳大湾区。严格说起来,“湾区”也是一个外来概念,较早指的是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环旧金山湾的区域,因此,在美国当讲到“湾区”(The Bay Area),若不加说明,指的就是旧金山湾区。“湾区”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最主要特征的区域。也正因如此,“湾区”通常被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很多关于湾区的研究均是从“区域经济”的视角进行讨论。除了旧金山,美国后来出现了纽约湾区的提法,日本也有了东京湾区的提法。粤港澳大湾区的命名,应该说与此前的世界三大湾区的命名思路大致是相同的。我们在查阅相关文献时,并未发现美国、日本这两个有湾区 的国家有“湾区传播”的提法,尽管在这两个国家的各自湾区均有从事传播研究的知名学府、学者。即便如此,我们认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提出“湾区传播”这样一种学术构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这是由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具备其他湾区的“知识经济”的突出特征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意义,这也就使得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较之其他湾区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以及更多可能的维度。这一点,即便在中国沿海几个具备“湾区”特征,或是也曾采用过“湾区”表述的其他区域来看,同样是不具备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9 年 2 月 18日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把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表述为五个方面,即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这五个方面中,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优质生活圈三个方面,应该说和其他世界三大湾区并无太大差别。其余的两个方面,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所在,尤其是第四个方面——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中国在港澳所进行的“一国两制”的政治实践,是国外其他湾区完全不具备的,国内其他地方同样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也许有人会问,无论是那些湾区的共同特征也罢,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独有的特征,从表面来看都与传播没有直接关联,若此,“湾区传播”的价值又在哪里?或许“湾区城市”“湾区科技”“湾区政治”“湾区交通”“湾区生态”等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对此,笔者的回答是:无论其他湾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均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开展研究。无论其他湾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定面临着某些与传播相关的问题。因此,我们把从传播学的视角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的研究简称“湾区传播”。为进一步凸显“湾区传播”的学术意义,对其做出如下初步界定:所谓“湾区传播”,指的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知识生产场所,以传播作为问题导向的一种学术构想。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