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柴源 李前进
【内容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方式和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有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但与此同时,教育传播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反馈,教育传播方式方法不足,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亟须提升对融媒体资源的整合能力。对此,本文从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三个角度展开讨论,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进一步研究融媒体与教育创新的作用关系,以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融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方法
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在 2016 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单一传统的媒体已然不能满足信息传播的需求,融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格式,它的出现无疑将成为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进行分析,并对教育传播的方式、内容和传播理论进行研究。
一、融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理论阐释
(一)融媒体的界定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媒体融合”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美国学者普尔在他的著作《自由的技术》中将媒体融合定义为各种媒介所呈现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它最大程度地利用互联网运营商,并充分整合人力资源、内容和广告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的各种媒体。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和传播,“媒体融合”是一个随时变化的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出现的新兴技术在媒体中显示的媒体集成的新状态。“融媒体”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整合信息传播格式,并带来更加规范、更具有规模效益的媒体形式。目前所处大数据时代下,所有行业的信息处理与传播都有了变化,媒体融合也不仅局限于新闻传播领域,更是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融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形式,实现了人力、内容、宣传等工作的整合,构建了“资源整合、内容整合、宣传整合、利益整合”的全新媒体宣传理念。不同于中小学,高校学生群体与媒体传播紧密相连 , 在“媒体融合”时代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教育传播的有效性进行提高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将正确、科学的思想传播给高校群体,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社会主义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外界的影响下,有必要根据需要进行更新和调整,以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内涵式发展需求。
(二)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紧密相关 , 这一重要理论为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措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的高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级社会关系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是相对应的。“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 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在媒体融合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现如今,融媒体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会关系并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
二、融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融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通过教育者授课、受教育者接受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大多只考虑信息传递,而忽略了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真实反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通,极大地阻碍了信息的传播,传播效果差。融媒体的诞生打破了教育空间和时间,使教育者传播信息的空间和时间不再固定。过去,思想政治教育是单向的教育,思想政治教师通常集中在有限的教室环境和持续的时间内进行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成果。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教育者逐渐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真正渗透大学生的思想进程,以取得切实的成果。只有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并适应媒体融合,通过在线互动交流,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不再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
(二)融媒体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可以利用媒体来使思想指导更接近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从前要求教师必须对基本的教学方法保持权威,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单向灌输模式已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状态发生了变化。融媒体改变了教育者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流信息和互相启发方面是平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且统一的......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4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ibet国际集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2&ZD00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项目编号:2020SJZDA144)、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教思政函〔2022〕2 号)的阶段性成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