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他者”的镜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视角、传播逻辑和文化主体

2024/09/13 15:58

谢清果? 杨婧晨

【内容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历程,“他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他者”作为理论切入点观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试图阐释其中蕴含的传播逻辑,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主体实践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者”;自我;传播逻辑

2014 年 5 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大以来,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多次提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发布的诸多不利于我国社会稳定的言论,以及国内多种文化思潮对主流文化的冲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对巩固我国主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之前,应该先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结合时代突出现象从理论角度阐释其内在理路,为之后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书写者和记载者大多是以汉民族为主体,所记载的内容大多与异族和中国古代王朝的主体民族的交流活动有关,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中国两千多年来多民族交流互动所塑造的对文化、国家和政治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在“中华民族”一词正式获得国民的认同之前,中华民族不仅包括人数众多的汉民族,同时也包括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之后,在中国被卷入世界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作为异族间接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直到现代社会,在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之时,我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急剧高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激活”。因此,在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逻辑时,既要从主体民族角度深入研究,也可以从异族的角度来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即相对于各个时期的主体民族而言的“他者”。

一、“他者”的凸显: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视角

“他者”最早见于柏拉图的《对话录》,他将其视为相对“自我”而生的一种概念。一般来说,“他者”是相对于“我”的一个概念,因此凡是不同于“我”的种族、性别、文化、国家,不同于“我”的神秘、痛苦、边缘、沉默、危险、否定、不可支配的异质性存在皆被视为“他者”。进入 20 世纪,学者对“他者”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奥地利哲学家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观点得到了学者的高度认同,他认为个体与他人的意识处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两者在交互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我”。一方面,“自我”首先察觉到了与“他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确立了二者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他者”的存在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促进了“自我”内部的群体认同。“自我”与“他者”之间内在地包含着一种权力向度,即“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的一个存在。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发展,按照历史演进逻辑来划分,其中最为典型且影响深远的“他者”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作为“蛮夷”的他者:在异质文化传播中确立民族自我

中国古代的主体民族被称为“华夏族”,其民族名称最早出现在《尚书·武成》中,其文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如果这一条材料是最早提到“华夏”的文献,那么说明华夏族在商周之际已经形成,孕育于夏朝晚期或商朝早中期。夏朝和商朝两个朝代不仅扩大了“华夏族”在中原的统治范围,而且也逐步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周王灭商之后,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以及严格的礼乐制度并提出“尊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形成了以礼为重、以德为先的民族特色,在事实上确立了“礼仪之邦”的文化地位。而这个时候的周边民族由于其生活方式、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被统称为“蛮夷”。经历春秋战国多元思想的碰撞,各个民族间的交流活动逐渐增强,华夏文化以其强势地位逐步同化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将其纳入“华夏族”的文化范围之内。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使得华夏族的文化发展有了制度上的保证。汉朝之后形成了以“儒学文化”为主的思想体系,对之后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传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强大的政治体制、安定的生活方式以及具有优势地位的文化基础上,异质文化进入中国被改进后为王朝的统治服务,如唐代引入的佛教以及周边民族进入中原后带来的异质文化......(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ZD313)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