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基于北京红色资源的新闻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2024/09/14 16:16

常昕? 袁雪? 周康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新闻教学实践经验,研究探索基于北京红色资源的新闻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以OBE 教育理念为视角,认为融入红色资源的新闻学课程思政紧扣传承红色基因的育人目标,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外双教学模式,有利于在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品牌塑造、师资素养提升、教学平台延伸等多个落点上形成育人成效。

【关键词】北京红色资源;新闻学;课程思政;新闻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京有大量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积淀形成的宝贵红色新闻资源,而新闻人才则是传播红色思想、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声音的重要主体。因此,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各环节,既是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传下去的必由路径,也是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重要论述下,聚焦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课程思政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创新性方式方法的有力突破口。笔者所在教研团队多年从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本研究拟在经验盘整的基础上,提炼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用新、用活、用实北京红色新闻资源的有效模式。

一、新闻学课程思政对红色资源的内在需求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育人”先“育德”的遵循,指引着专业教育在知识增长和德性培养双方面的功能。我国新闻学教育具有的红色基因,以及当代中国新闻学学科发展的属性和功能,共同决定了红色新闻教育在新闻学课程思政进程中的重要价值。红色资源的融入和利用也有助于解决新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困境难题。

(一)融入红色元素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红色基因的体现

我国的新闻学是伴随马克思主义引入并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诞生的,其底色和基因是红色,这也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学教育并不局限在培养出色的新闻“匠人”,更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贯穿,引导学生树立“政治家办报”的意识,成长为有红色灵魂的新闻工作者。与此同时,新闻事业本身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做好思政教育,既是新闻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社会主义新闻教育的根基和锚点所在。因此,融入红色元素既是对我国新闻学教育红色基因的彰显,也是培养新闻学子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的当务之急、务实之需。

(二)融入红色元素是当代中国新闻学性质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新闻学是扬弃现代以来中国新闻学的新新闻学,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报思想、党报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新闻学,是依托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特别是当代中国新闻领域变化发展的新闻学。中国根基、世界眼光,始终是当代中国新闻学的基本姿态。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姿态决定了我们的新闻学教育要密切呼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宝贵的红色文化恰恰为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符号资源。

(三)融入红色元素是解决新闻学课程思政痛点难点的必要手段

课程思政是发挥课堂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存在思政元素欠融入、难融入、浅融入等问题。同时,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缺乏与西方新闻教育在价值底色上的区分,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红色基因的传承。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背景下,思潮涌动更为剧烈、国际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呼唤着新闻教育更明确的价值判断和立场导向。因此,将红色元素融入新闻学课程思政,可在红色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建立有效的贯通渠道,以新闻人才培养为视角,探析在高校教育中讲好红色故事的新需求、新表达、新路径,为新闻人才培养提供价值落点和创新动力。

二、以红色资源融入创新课堂教学思政模式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离不开价值观的引领,尤其是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的新闻学科。新闻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要义是要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但这些能力的获取要依托于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发挥,依托于教师“讲道理”的手段和水平。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红色资源多是经时的、历史的、僵态的、他者的,将红色资源融入新闻学教育就需要解决这些特质带来的信息陌生感和距离感,让红色元素以“活”“新”“近”的姿态走入学生视野和心怀。

(一)利用红色场景开展具身思政

近年来,具身认知是教育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普遍关切传统的“斋堂式”教学带来的身心二分离的“离身性”(Disembodiment)及其造成的教学效果偏差。有学者提出,身体表征是直接经验的组成部分,应通过主体心智与身体密切耦合的具身行为去开展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北京见证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程,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保存了大量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其中,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平民通讯社旧址、李大钊故居等红色新闻机构旧址及保存其中的新闻活动遗迹、文物等是当代新闻学教育的宝贵教学资源。2023 年初,北京印刷学院与京报馆旧址建立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借力于此,“中外新闻史”课程先后两次在展馆内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邵飘萍和《京报》新闻活动的现场切身地理解新闻和时代,以具身认知开展面向史实的体察,在历史与当代的两种视域融合之间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影响其红色新闻思想的内化生成......(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 文 系 北 京 高 等 教 育 本 科 教 学 改 革 创 新 项 目“ 基 于 北 京 红 色 新 闻 资 源 的 新 闻 传 播 人 才 培 养 创 新 研 究”( 项 目 编 号:202310015001)、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面上课题“‘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论述下新文科课程思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MS2022096)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