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新闻报道的主题建模
- A-
- A+
王娜
【内容摘要】本文聚焦中国农村教育议题的国际新闻报道,运用文本挖掘和 LDA 主题建模方法,从议程设置理论视角探究报道的核心主题、时间流变及文化差异。结果表明,国际报道聚焦城乡教育差异、留守儿童教育、寄宿制学校等九大核心主题,并呈现出从资源均衡向优质发展的时间流变。报道文化差异明显:西方报道侧重制度分析与社会影响,并存在一定偏差;中国媒体更关注教育进步与地方实践。建议未来加强对中国农村教育智慧解决的报道,为世界农村教育提供中国范本。
【关键词】中国农村教育;国际新闻报道;议程设置理论;主题建模
一、问题的提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驱动下,农村教育已成为全球性议题,迫切要求各国深入探讨农村教育的本质和存续样态。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农村教育作为国际学者共话中国教育的重要领域,虽然遭遇了主体、方法和理论的三重困境,但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 21 世纪伊始,国际媒体对中国的乡村教师、乡村学校、学生营养餐等话题的报道日益增加,留守儿童问题更是成为学术研究和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逐步增强,中国农村教育议题受到国际媒体广泛关注,国际新闻媒体对该议题的报道不仅深刻影响全球公众对中国农村教育的认知,也在国际舆论场中塑造了特定的中国教育形象。通常教育新闻报道局限于对特定事件的及时反应,缺乏对更广泛性问题的深入剖析,然而,通过系统分析大量相关新闻报道,便可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当前,西方媒体正致力于加强教育新闻生态系统的建设,对教育新闻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尽管如此,国际上对中国农村教育实践的报道在议题设置和形象构建方面仍显不足。
教育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即时反映教育变化和社会观点的实时信息,直接折射了相关新闻发生时的教育动态,其所涉及的多元利益关系与话语构建,理应肩负澄清教育真相、传播教育经验的重要使命,为教育研究者提供全景式的观察视角和便利途径。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对海量教育新闻文本进行语义建模与语境分析,挖掘教育话语的深层逻辑,得以在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议题的时间流变轨迹、社会共鸣及政策互动,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局限性,有助于深度剖析中国农村教育的现实难题。据此,本研究采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题模型这种非监督机器学习的文本挖掘方法,以议程设置理论为研究理论框架,以 Google News 这一全球最大的新闻聚合平台中有关中国农村教育的国际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旨在有效澄清核心议题,识别报道中的时间流变和报道差异,进一步明晰舆论建构的中国农村教育的国际形象,进而促进教育真相的广泛传播,并为全球农村教育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实践贡献基于中国经验的智慧方案。
二、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教育研究主题庞杂多元,但归根到底无外乎于概念本体和关键要素的系统研究。已有研究从农村教育概念的深入探讨走向关键要素的挖掘分析,既有整体形塑,也有要素细描。因此,本研究从本体研究、要素研究以及国际呈现三个方面进行文献述评。
(一)中国农村教育的本体研究
本体研究重点关注农村教育的本质和定义。研究者从历史视角考察农村教育的概念演变,认为其在研究视域和对象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学者从动态变化视角,提出农村教育从封闭的地域概念转向独特的对象概念,又指向功能概念。亦有研究者提出农村教育概念蕴含中短期内的“属人”和“属农”特征以及长期高质量平民主义教育二重价值属性。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概念范畴存在乡村教育包含农村教育抑或农村教育与乡村教育相互包含的辩论。尽管学者对农村教育的概念界定存在差异,但他们普遍强调农村教育鲜明的县域属性。此外,农村教育发展阶段与未来路向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张 乐天基于对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 60 余年的政策经验分析,提出要走中国式农村教育发展道路,新时代中国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凭借教学改革、分类发展、师资建设和治理创新13得以实现。综上所述,中国农村教育本体研究在概念厘清、发展路向等方面都在争论中不断发展。
(二)中国农村教育的要素研究
农村学校、教师和儿童作为农村教育关键要素被广泛关注。尽管研究发现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改善和布局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素质教育实施困难和政策落地难题。近年来,农村学校联盟的兴起被视为促进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的有益尝试,其长期效果和广泛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农村教师队伍年龄、性别、学科专业结构的失衡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全科型还是分科型教师培养取向的争议 ,以及对“教非所学”“特岗教师悬浮”现象的探讨都指向于对师资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对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研究揭露了他们在身心健康和学校参与方面的不利处境,纵然是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其营养不良状况并未因家庭收入的提高而得到有效改善,而且长期亲子分离对其非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低龄留守和留守女童仍需持续关注。因此,研究者认为改善农村教育生态环境,促使亲子“同在”或“同往”能有效减缓不利影响。以往研究指出了农村教育系统的内在弱点,深入分析了农村教育面临的复杂挑战......(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 2021 年度青年专项课题“西藏高校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研究”(课题编号:XZJYKT521010)、2024 年度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西藏县域义务教育师资优质均衡配置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ZJCJY2411XY)的阶段性成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