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电视台融合转型如何突破困局

2025/01/15 13:32

王智锋

【内容摘要】本文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技术革新、传播媒介融合、内容创新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教育电视媒体在融媒体改革上可采取的举措。

【关键词】媒介融合;教育电视;媒体改革;创新发展

从互联网兴起之时,“融媒体”就成为一个热词。时至今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地方教育电视台作为以教育新闻宣传和教育教学服务见长的媒介机构,在各种信息壁垒被新媒体手段打破之后,其落后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流程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和满足受众对教育资讯和服务即时性、细分化、专业化、移动化和碎片化的需求,在舆论引导和用户黏性等方面的影响和服务也在不断被削弱。对于地方教育电视台而言,怎样改造传统的内容生产流程,如何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充分融合重新获得受众的吸引力,成为了地方教育电视台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教育电视台推进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局

(一)思想认识滞后

不少采编人员的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思维根深蒂固,难以跟上改革节奏。面对新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很多人缺少顺势而为、主动应变的担当,“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受惯性思维、业务属性等因素影响,电视台各部门协同作战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互通”渠道受限

融媒体运营工具不足,不能实现为教育部门和师生、家长提供精准的配对服务,互动服务没有对象感。另外,新媒体端和电视频道的融合性建设不足,没有建立起通过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矩阵为传统媒体搭建互动平台、形成赋能发展的体系机制,尚未充分打好“全媒体融合发展牌”,整体上“交互”“融合”不足。

(三)队伍建设不足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需要思维模式和表现手法的极大转变,需要学习大量新知识、掌握新思维。当前,很多地方教育电视台严重缺乏懂新媒体、有创造性的青年人才,人才梯队难以满足研发需求。以武汉教育电视台节目中心为例,员工平均年龄 46 岁,人员结构逐年老化,且以传统电视节目制作人员为主,无法满足智慧教育融媒的自主技术研发需求。网络平台规划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新型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教育电视台融媒体发展的瓶颈。

(四)制度仍需完善

融合改革后,内部岗位、业务更趋复杂,因角色分工更细化、传播平台多样化、容量不封顶、评价标准多元化等,给一体化绩效考核带来不少困难。从武汉教育电视台融媒体改革实践看,存在传统业务端采编人员融媒作品创作能力不均衡、内设部门“一次考核”“二次考核”的权重问题,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破题。此外,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地方教育电视台管理基本沿用参公(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体系,决策链过长。而一些高度市场化的竞争主体往往决策迅速、机制灵活、反应快速,在与这些市场主体同台竞争时,很难抢占先机。

二、地方教育电视台完善融合发展全媒体体系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改革决心

伴随新传播生态的普及、发展,教育部门及学校的宣传需求与从前大不相同,对宣传内容的网络点击率提出了具体量化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做大做强舆论场上的“网络版图”,地方教育电视台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狭窄。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媒体的融合转型箭在弦上。地方教育电视台必须认清发展大势,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改革推进的决心,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契机,在教育数字化建设中找空间、显身手,优化发展模式,重构内容生产,改变表达方式,在稳定电视阵地的同时,积极抢占各类移动端阵地,不断拓展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传播力和话语权,全面占领教育舆论主阵地,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组织体系和传播方式

构建高质量媒体融合发展体系,需要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及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这是实现专业化、基础性、长效协同机制建设的重要前提。以武汉教育电视台为例,自 2022 年开始就在不断调整内容的生产关系来适应变化,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分发的新传播模式。一是不断迭代完善内容生产机制。依据融媒体发展的规律,取消以电视栏目为划分标准的组织构建,形成策划中心、采集中心、编发中心等三个虚拟中心,积极推进一次采集、多元传播、绩效统一考核,提高新媒体制作的分发效率与质量。同步配合出台编委会议事规则,对各媒体平台采编实行流程规范、绩效考核制度等,并通过动态分析,逐步优化完善管理机制,从而使新媒体节目创新创优工作得到制度保障。既有明确分工的专职领域,又可合为一体、互相协同、相融相生,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内容质量。二是同一内容的多平台分发。综合运用多种形态的传播工具,对同一信息内容向受众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多文本的传播。无论教育主题宣传活动报道,还是教育政策解读类栏目,无论文字稿件还是视频采访,均要求将内容改编成多种形态在各平台播出。如在武汉市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针对某个优秀选手的采访,既可以将原片剪辑成短视频在抖音播出,也可以将具体内容以图文的形式在公众号推送,还可以将现场实况制作成电视专题播出,并邀请该选手指导老师加入微信社区为更多家长提供经典诵读经验分享等,直播、社群的实时互动,除了传递信息外,也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升服务师生、家长水平。总之,同一内容的多平台分发不是将其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把内容改编成符合各平台调性的表达形态......(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