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马梅? 李娅? 许欣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场”概念为核心,对数智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在数智时代,新兴技术迭代催生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深层变革,运用网络与新媒体进行的远程采访、对已有稿件的编辑整合日益普遍,“现场”被不少人忽视。其实“现场”在数智时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新闻作品和新闻呈现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人性化、现场感,更具有“灵韵”。它能形成一种“场域”,悄然提升专业前沿技能与责任感、进行社会化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助推“全面人”教育的长期性与持久性发展。
【关键词】“现场”;数智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当前,数智技术以社会基础设施的方式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与劳动形态。记者在新兴的新闻传播格局中,不再必须亲身前往新闻现场,借助社交媒体、数智技术进行远程报道已成为新闻业的一项常规生产实践,这导致新闻生产中记者的“不在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尽管线上远程生产提升了新闻的速度与广度,但是相比在真实物理空间的现场观察与体验,这种生产方式可能大大削弱了对现场信息的掌控,减少了新闻作品的鲜活性和接近性,新闻生产可能变成了仅仅对碎片化元素和信息的技术选择与技术性再构造过程,长久来看这对于新闻作品、新闻生产者、新闻业都会造成伤害。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一)“现场”及其周边概念
一般认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新闻采访现场、新闻演播现场三个“现场”,是新闻生产活动所涉及的时空,是新闻采制者应该抵达的时空。广播电视时代,“现场”一词总是与现场直播、现场报道联系在一起,一般局限在演播室或者一定的户外空间。彭兰认为,相比电视时代的“观看”现场,VR/AR 等技术为用户创造了新的“现场”,并为其“进入”现场提供了可能。不同信息技术发展阶段,人们与现场发生联系的方式固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现场的效能并没有改变。
“现场”是一个时空概念,而“在场”强调的则是人的状态。“在场”是事物在世界之中的自我呈现,赵 建国认为,所谓“在场”是身体本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现场;在场是一种主体间交往互动的实在关系。“在场”强调主体在现场并面向事物本身,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人的部分行动在虚拟空间进行,威廉·吉布森发明了“赛博空间”一词,斯蒂芬森继而提出“元宇宙”概念一词来描述未来的社会图景,段鹏等强调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加持下,虚拟空间在感知体验上与现实世界高度相似。笔者认为,真实物理空间的现场是第一性的,无论虚拟空间的外在表现如何相似于真实空间,那只是技术作用下对真实物理空间现场的投射、或是界面之间的切换,并不能代表或替代真实的“现场”,故线上及虚拟的空间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二)新闻生产与“现场”
学界在不同程度上提到了数智技术对“现场”的削弱,这主要体现在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上。新闻生产领域目前的趋势是,记者的身体实现了与新闻发生地的脱离,远程报道已成为媒体的常规操作,这也对新闻生产带来了挑战:事实核查更加困难、与受众的关系日渐紧张、新闻呈现碎片化等。常江在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时表明,VR技术创造出的“拟像与仿真”对追求真实的新闻业来说,成了一种直指灵魂的诘问。
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多次强调走进基层一线的重要性,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⑦业界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深入现场,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蔡年迟说“好新闻,永远在现场”⑧。新闻工作者要在基层体察群众的心声、在一线观察动人的场景。只有在现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感情,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5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字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学的实践转向及知识生产范式变革”(项目编号:24&ZD31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