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唱好落实新课标“三部曲”

2023/06/09 10:34     来源:中国教育报

■落实新课标 大家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以来,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和实践探索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把新课标扎扎实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转化”“融合”“协同”三个关键词,唱好落实新课标的“三部曲”。

唱好“转化”曲

义务教育新课标坚持与时俱进,面向时代最新前沿,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尤其是强调素养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突出实践育人的要求。对于这些新政策、新理念、新思想,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培训和一般意义的理解上,而要聚焦重点,通过深入系统的研习,转化为高质量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

新课标围绕“新”字构建起“新标准—新目标—新导向—新原则—新教材—新教学—新学习—新课堂—新方法—新考评”的完整链条。教师要深入研习“新标准”,将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领悟,转化为执行力、实践力,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和教育教学策略;深入研习“新目标”,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转化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转化到“五育并举”全要素之中;深入研习“新导向”,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转化为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教学目标;深入研习“新原则”,将“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等理念转化为各学科教学的基本遵循,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深入研习“新教材”,将课程一体化建设转化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体系,转化为“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深入研习“新教学”,将教学重心从重结果转化为重过程,将教学形态从知识点转化为学习单元,将大道理和抽象概念转化为小故事和生动案例;深入研习“新学习”,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科基本结构,将学科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入研习“新课堂”,将教师中心转化为学习者中心,将直接的知识传授转化为针对现实问题的综合探究;深入研习“新方法”,将单一性课堂教学转化为兼顾综合性实践,将单纯的认知学习转化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深入研究“新考评”,将注重记忆理解结果的考评转化为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考评,将考评转化为逆向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监控。

总之,教师要将新课标有效融入日常育人实践之中,实现从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的转化。

唱好“融合”曲

在“五育并举”和“双减”背景下,“融合”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融合才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才有利于减负提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新课标要求“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其实质就是倡导课程融合。

纵向而言,新课标要求注重幼小衔接,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横向而言,新课标主张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全面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加强知识间、知识与生活间、知识与自我间的联结;积极探索“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教学,推进综合学习设计,大力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科学、合理进行课程整合,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整合,使离散的事实、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通过主题教学、学科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学习实践等实现内容共融、方法共通及成果共享,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发挥每一项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切实推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具体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基于学习主题的课堂教学,促进跨学科融合;开展基于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突出“五育融合”;发挥新技术优势,赋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

唱好“协同”曲

不论是转化还是融合,都需要各要素之间的有效协同。新课标要求,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少于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鼓励将小学一至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注重统一规范与因校制宜相结合,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在保证每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新课标提出,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发展学生特长。

深化细化新课标的上述要求,必须加强各要素之间的密切配合,构建更多层面的协同发展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优势互补的整体效果。为此,教师需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新课标强调的跨学科,其核心要义在于,数量上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内容,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质量上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成连贯、有序的系统,形成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融入学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产生更深入的、更具有系统性的理解。

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协同。学科间的协同要求教师不仅要打破不同学科间的壁垒,充分掌握所跨学科的知识、方法、制度、实践,明确分析、理清学习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不同学科及其联系;更要善于与相关学科教师交流互动、互学互鉴,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激发青年教师潜能,为教师再成长搭建教研共同体平台。

三是加强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及家长之间的协同。要发挥班主任在学科教师协同中的纽带作用,在师生协同、家校协同中的中枢作用,提升班主任工作效能和水平,展现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及家长协同育人风采。

四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协同。要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收获教学相长的实际效果。

五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做好行政与教学、教学与教研、学科组与年级组、班级与团队、教师发展中心与学生成长中心以及德智体美劳各分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校一盘棋,全面提升学校整体育人和育“整体人”的效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