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儿童剧创编助德育创新

2023/06/09 11: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滥竽充数》里的南郭先生一直是反面的典型,但在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的儿童剧里,中途逃走的南郭先生后来通过勤学苦练,成为名符其实的宫廷演奏家。

这样的改编源于学校对于时代新人品质培养的思考: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希望在肯定中成长、在自我探索中改变,通过德育让学生知道什么不对固然重要,但让他们知道如何变好更重要,让他们在沉浸的体验与探索中自我总结出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尤其重要。

中华品格、积极人格“双核”驱动

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内核,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内核,将仁、义、礼、智、信5个君子品格与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升华6个积极品质相连接,进行时代化、儿童化的转换,形成由3维度、6美德、12品质构成的剧场价值。

3维度分别为“我的人生”“我的世界”“我的朋友”,分别指向儿童的人生境界、主动向外探索和积极的关系生成,从而生发出智、勇、爱、仁、礼、义6美德。

智与勇指向“我的人生”,智包括好学、会学两品质,勇包括勇于改变、敢于创新两品质。爱与仁指向“我的世界”,爱包括会爱与懂得被爱两品质,仁包括节制、审慎两品质。礼与义指向“我的朋友”,礼包括择友正直、与友合作,义包括待友人真诚、对友情坚持。

中华品格与积极人格“双核”驱动,让德育戏剧既有个人人格的真与善,更有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个人人格融入民族品格之中,形成“我的6美德”。

文化经典、学习生活“双源”创编

从“我的6美德”出发,学校以中华文化的经典读本为内容之源,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改编之源,围绕12品质,从班级、年级、分校区、学校进行四个层级的剧本创编,组成学校层面的12个剧本群落。

首先,以中华文化为选择原则,在6年、12册的教科书中寻找剧本内容,形成了环绕12品质的244个内容创生点。例如《滥竽充数》里的南郭先生是“好学”的创生点。《东郭先生》是“会爱”的创生点。有了内容之源,学生的剧本创编就有了起点。

其次,以学习生活为改编原则,在学科与活动、可能性与可行性中进行剧本内容的设计与改编。例如《滥竽充数》中涉及语文与艺术两个学科,有群演、有独奏。因为跨学科,就可以让每个学科都被看见。有了群演与独奏,就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文化与生活的“双源”创编,让剧本的编写既有文化的张力,又有组织的空间——可以作为班级风采展示,也可以作为学习小组阅读成果展演,还可以作为学校育人成果向社会推广。儿童剧场深深地扎根于学习生活之中,有了持续生长、广泛开展的生命力。

观念反思、穿越表演“双线”编织

从“我的12个剧本”出发,学校以沉浸式、体验式为原则,进行观念反思与穿越表演的双线设计,编织“起、承、转、合”四个演出进程。

观念反思是内隐的主线,是剧的核心价值。学校以大观念教学理念为指引,进行少而关键、强而有力、终身受用的价值弘扬。例如新南郭先生中的“好学”,我们从故事本身进行价值挖掘,撰写了如下的大观念:有真才实学才可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好学是打开真才实学大门的钥匙。

穿越表演是外显的副线,是剧的演出走向。我们以大观念的生成为目标,提炼出“起、承、转、合”四个表演过程。

一“起”于儿童经验,让价值找到穿越的起点。例如《滥竽充数》中,我们从学生的厌学出发,设计“人生最好是摸鱼”桥段,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二“承”于沉浸体验,让学生沉浸在虚拟情境中,通过身体的表演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情绪。例如《滥竽充数》我们设计了南郭先生被选入宫、“摸鱼”表演的桥段。

三“转”于冲突定格,让剧情反转与冲突,进入深度思考。例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一定要留下来,他该如何做?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辩论。

四“合”于先验品质,通过讨论,学生形成指向品质的表演设计。例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勤学苦练”桥段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如何才能具有真才实学。

“双核”驱动、“双源”创编、“双线”编织的儿童教育戏剧,以剧本为核心,具有剧本+学习、剧本+德育、剧本+心理学的鲜明特点。学生在“起、承、转、合”中从“局外人”走向“剧中人”,在表演和思考中积极建构,生成文化品格、积极人格,在想象与反思中从“现实的我”走向“理想的我”,成长为中华好儿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