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高中多样化发展如何更好服务强国建设

2023/06/14 17:2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高中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的普及目标,2022年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到91.6%,进入了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时代。这样的背景下,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链条上的奠基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向下影响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路径选择,向上关系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入口质量,横向上牵动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可以说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对标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需求,高中多样化发展虽然已经提倡多年,但其对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价值和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优化,以不断提高服务强国建设的能力。

一、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背景板”转换

高中多样化发展是在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从结构调整转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要求。

多样化发展涉及对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目的、功能、定位等本质问题的理解,从课程等微观层面逐渐上升到区域总体特征的宏观层面。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形成对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四种理解方式:一是发展目标说,即多样化是新时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应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选择需要,形成多样的培养结果;二是发展过程说,即多样化是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和推动普通高中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依托学校类型、学校特色、教育内容、评价体系多样化实现;三是政策导向说,即多样化是针对高中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问题提出的一种宏观政策导向;四是教育生态说,即多样化是一种普通高中学校群落逐步趋向多样的、良性的高中教育生态。

上述对高中多样化发展内涵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是其“背景板”转换的一种折射。这种“背景板”转换至少发生了三次。第一次转换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义务教育逐渐实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需求日渐旺盛,而此时高中教育仍实行限定性普及策略,采取适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式,使得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供需矛盾突出。由此,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主题逐渐从结构调整转向规模扩张,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转向“十五”期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左右”,使得“普及”成为新世纪第一个10年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

第二次转换发生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前后。新世纪高中阶段教育进入以“基本普及”为发展主基调的阶段后,高校扩招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自上而下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普通高中教育增速加快,规模超过中等职业教育,很短时间内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实现翻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到2007年的66.0%,2010年更是突破了80%。然而,高中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也为普及质量埋下了隐患,普通高中“千校一面”、巨型高中、“县一中”等问题开始凸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中教育生态失衡。为扭转这样的局面、推动形成高中多样化发展格局,《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高中学校办出特色,以特色破解同质化问题。

第三次转换发生在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印发前后。在2010年“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普及的内涵不断丰富,更加注重高中阶段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教育公平问题。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实现了“基本普及”的目标,进入了“全面普及”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发生了静悄悄的转变,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内容,突出肯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由此可以看到,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核心指向已经从解决教育内部自身问题,转向如何更好夯实各类人才早期培养基础。这一转变要求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细化其所承载的人才培养功能,以多样化发展格局和形态实现其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二、高中多样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一个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综合性动态变化过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阶段性和情境性。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多样化发展面临怎样的问题挑战、如何更好推进是高中教育发展乃至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反复叩问和思索的。

第一,教育功利化问题仍一定程度影响着高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能增进个体幸福和社会利益,具有功利性,但违背客观规律,将获得既定利益视为行为的参照标准和驱动力,则势必会让教育走向功利化。如果教育异化为追逐利益的手段,并依据功利原则建构教育自身结构,则会使教育目标、内容、评价等被禁锢在效率牢笼之中。崇尚效率的教育,其运行的底层逻辑更多偏向育分而非育人,强化教育过程对提高分数的作用,造成了区域高中教育的生态失衡。

第二,高中多样化发展配套制度不够完善。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以来,在国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的推动下,我国很多地方开展了普通高中多样化改革探索,在深化对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理论认识和优化完善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在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时出现一哄而上、盲目实施的新问题;试点地区的经验尚未完全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实践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推进过程中没有将多样化发展定位为一项综合性改革,缺乏科学的多样化发展顶层设计,相应体制机制改革没有及时跟进。例如,国家提出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1000元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的要求,而在各地落实过程中往往实行统一标准,并未考虑不同类型高中学校的实际需求;教师资源配置也同样缺乏对特殊类型高中学校人才培养对师资总量、结构的关注。

第三,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还不够到位。当前高中多样化发展多是省级行政部门统一部署、整体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主导权,管办评分离和体制机制改革不同步导致学校缺乏按照自身特色办学的自主权。一些地方普通高中管理存在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导致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在推进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低水平多样化的现实样态。整体上,课程自主权、培养周期自主权、学校人事调配权、经费使用自主权等仍较为有限,影响了高中学校有特色发展。

第四,高中学校评价制度针对性不足。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五方面回答了什么样的高中是好高中的问题。这些评价维度和具体评价指标属于普适性的,有助于提高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的底线,但对于不同类型高中学校发展的针对性引导仍不足。此外,高中学校还处于以中考和高考为代表的标准化评价制度之中,改革创新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三、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同步部署,要求以学校类型多样化为重点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优化多样化发展的制度供给,形成政策引导与学校自主相得益彰、个体发展需求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机融合的发展样态,以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第一,制定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指导性文件。秉持差异公平理念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系统科学谋划政策举措,完善高中学校分类发展配套制度,以育人逻辑统领高中教育运行管理逻辑,形成地方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高中学校主动作为的多样化发展机制。提升高中教育管理重心,强化省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以设区市为基本单位推进高中学校类型多样化。完善多样化发展制度框架,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不同类别学校的进入与转出机制、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等方面提供制度性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场馆、公益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高中教育多元共治的格局。

第二,立足学校类型多样化建设“科学高中”。“科学高中”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普通高中,通过变革教育要素组织结构,以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优化学校育人方式,施行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强化高中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性作用。应坚持从人才培养“特区”和“基地”意识去理解“科学高中”,指导、推进制度创新,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和布局,适当提高师资配置水平,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发展质量标准与学习年限相结合的学历认证制度,支持“科学高中”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贯通培养。

第三,建立完善高中学校分类评估制度。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是撬动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扭转以升学指标评价学校的办法,推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已有高中办学质量评价制度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发展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延长学校评价周期,制定专项指标单独评价。例如,可以考虑将学校探究性学习开展情况、个性化培养方案、科技项目活动开展情况、拔尖创新人才专项师资建设情况等纳入“科学高中”评价指标。

第四,加快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学校作为教育组织为实现办学目标、依法具有的、自主决定办学事务的基本权利,不能异化为校长自主权,也不能窄化为教学自主权。扩充高中学校课程自主权、培养周期自主权、学校人事调配权、经费使用自主权等,支持各类高中学校更好构建与其定位和目标相匹配的因材施教机制,满足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的发展需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