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围绕开放大战略培育小语种人才

2023/07/03 11: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跨文化交流桥梁与纽带的外语人才,尤其是掌握我国周边具有独特地理位置国家语言的人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类人才不仅可以纯熟运用对象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能深入发掘我国优秀文化和周边国家文化间的传承与影响关系,更好地促进双向深度交融互通。

当前,如何探索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培养新路径,如何培养更广泛意义上的外语人才,成为摆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问题。

厘清培养意义

我国周边地区国家众多,历史文化多元,文明图景五彩斑斓。进入新时代,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许多周边国家搭乘我国发展的“高速列车”,在我国经济腾飞过程中共赢互惠。当前,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扬帆起航,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蹄疾步稳,“一带一路”框架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的雏形初步形成。

我国已经有80余年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培养的历史。20世纪末,教育部门逐步认识到建设包括周边国家语言在内的非通用语专业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部分教学质量较好的高校作为“国家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培养战略布局仍然相对滞后。无论是经贸合作还是安全合作中,掌握周边国家语言的高层次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亟须紧前布局,加速培养,弥补短缺。

找准培养短板

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培养战略布局相对滞后。首先,高校外语语种的创立开设、招生规模、培养方案大多凭借市场需求导向,而非国家战略驱动。某些就业相对较好的语种,高校往往竞相开设。近20年来,广西、云南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泰语专业,个别学校年招生量甚至达到数百人。然而,个别就业市场前景不好的语种,尽管为国家战略所需,却极少有高校愿意主动开设。其次,仅重视官方语言人才培养,对于有些地区方言关注不够。周边国家语言不仅有官方语言,很多与我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方言也应包含在内。还有专家从构建安全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提出南海问题需要他加禄语、宿务语、伊洛卡诺语等语种,中东问题需要阿姆哈拉语和库尔德语等语种。就目前我国外语院校开设语种情况来看,尚未专门开设周边国家关键方言,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周边国家语言高端人才培养质效稍弱。著名语言战略研究学者文秋芳曾直言:“在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我们对培养多语复合型人才艰巨性的认识不足,现阶段外语人才呈现出‘小才济济’、高端人才极度缺乏的尴尬局面。”当前,能够运用所学语种开展工作的毕业生数量比例并不高,更不用说既精通语言又熟悉对象国历史、文化、国情,乃至熟知国际法理斗争、国际贸易谈判规则的基于周边语种的区域国别研究高层次人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部分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曾出现因缺乏高端语言人才而“折戟”的事例。此外,在对外战略传播过程中,综合素质高、语言能力强、善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冷门语种人才亦属凤毛麟角。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我国传统上主要依托外国语大学(学院)作为培养周边国家外语人才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单一外语学科培养的外语人才擅长语言应用与跨文化交往,但在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二是尽管部分高校周边国家外语专业已经尝试开设区域国别类课程,或者允许外语专业学生辅修其他专业,但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成功改革案例不多,存在课程建设水平稍欠、辅修专业顾此失彼等客观情况。三是周边国家语言人才供需对接精准度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等行业协会每年都对国内非通用语种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更新与分析,不少高校也会通过各种手段发布本校非通用语种人才毕业情况,但很多用人单位并不能精准掌握此类信息,导致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出现脱节。

创新培养路径

当前,相关高校应秉持体系思维和辩证思维,全方位统筹、全链条谋划、全要素管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着眼国家重大战略迫切需求,体系布局,通盘考量,筹谋未来。

强化顶层战略设计,体系前瞻语种布局。语种布局处于人才培养链条起始段,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培养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体系支撑。把人才培养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周边外交目标结合起来,下好“先手棋”,有组织推进语言人才战略储备。充分发挥国家在战略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地位,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的协同机制,优化语言人才培养布局,特别要支持周边重点国家主要方言、冷门语言和薄弱语言学科发展,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周边国家语言体系。相关高校在外语学科发展过程中,应明确学科专业发展布局,凝练优势主攻方向,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此外,还应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发挥好政策、制度的价值驱动和战略引领作用。如稳步增加财政投入,支持高校外国语言专业建设,鼓励社会力量设立语言人才培养基金,提升资金使用效能。可考虑设立“周边国家语言专项人才提升工程”,通过特殊政策保留培养骨干,以完善的政策保障,塑造有利于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培养的生态。科学制定分类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符合语言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

鼎新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效。相关高校应着力塑新周边国家语言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周边外交战略实际需求,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先进教学平台资源,综合施策发力,提升高端人才培养质效。首先,深化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外语人才正确价值观培塑。增设全程外语授课的中国研究相关课程,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政治外交的认知度,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其次,针对不同语种的对象国,开设如对象国文化心理等课程,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角度,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理念、传递好中国经验。再其次,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最高追求,以我国与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具体问题的解决为目标,鼓励高校开设产研结合课程,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统筹聚优内外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协作。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协作。教育主管部门要通盘考量,动态评估优化,加强精细指导,打破校际学科专业壁垒,实现资源整合聚优。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作用,搭建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协作平台。与此同时,统筹发挥国内相关高校在国际经贸、国际法务、国际政治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外语专家团队开展协同研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周边“外语+”系列课程,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国际协作。与周边国家高校、智库合作,协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地经验的周边国家语言人才。各高校应主动拓展国际教育合作渠道,依托校际合作协议,创新开展周边国家语言专业人才联合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周边国际会议,积极组织与周边国家双向交流实践活动,加强周边国家语言人才的针对性、复合型、沉浸式培养。

(作者聂渔樵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林敏洁系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作者:聂渔樵 林敏洁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3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探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