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成都大运会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创办以来首次对遗产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一届大运会,大运遗产是成都大运会在申办、承办、举办和赛后所留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成果。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大运会将给“天府之国”成都带来厚重教育财富。
赛后大运村全部移交成都大学
在综合考虑环境、距离、交通等因素的基础上,成都大运会选择了在成都大学建设运动员村。大运村作为服务保障大运会的重要功能载体,比赛期间直接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提供住宿、餐饮、医疗等服务。赛后,大运村将全部移交成都大学,实现百分百可持续利用。
“在成都大学建设运动员村,是成都大运会带给这座城市尤为厚重的教育财富。”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曹雪峰说,“这种‘村校合一、体教融合’的模式是成都大运会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运动员村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探索。”
成都大学志愿者龚佳很自豪大运村能设在自己的学校里。“我们学校现在修建得很漂亮。”龚佳笑着说。大运村新建了38万平方米的单体建筑,改造了18万平方米的路网、景观、地下管网,这些在赛后会全部转化为成都大学师生的教学生活空间。身为成都大学的一员,大运村执行副村长苏波表示:“这让成都大学的空间基础得到了极大提升,为高水平建设成都大学奠定了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
“预计9月底,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以后将向市民开放参观代表团欢迎中心、代表团升旗广场、运动员餐厅、运动员公寓样板间等空间。我们还将开放大运村医疗中心,依托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向周边市民提供诊疗服务。”苏波说。
大运会提升学校软硬件实力
大运会不仅让成都大学的硬件得以迅速提升,也让参与高校的软实力跃升新台阶。
借助大运会的东风,成都大学的国际声誉得以提升。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大运村体验、传播了成都大学。成都大学在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世界学术大会上作了主旨发言,获得国际大体联“健康校园”银级认证。
8月4日,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和成都体育学院共同建设的国际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中心成立,该中心是国际大体联在中国授权认证建设的首个国际性的大学体育文化交流平台。
和龚佳一起,成都大学有1000余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300多名教职员工参与大运村的运营管理。“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教职工拓展了国际化视野,规范化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更高水平的办学治校储备了管理的力量。”苏波说,依托大运村的运营管理以及赛事服务积累的经验,成都大学将发展体育赛事管理特色学科,培养赛事运营、赛事策划方面的人才。
“我们将更加注重挖掘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内涵、技艺精髓以及精神内核,以工艺的传承来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些都可以在学科发展上成为我们的特色、特长。”谈及未来,苏波满怀期待。
为市民提供丰富文体教育资源
本次大运会场馆有36处是改造场馆,大部分都分布在高校里。在曹雪峰看来,这给成都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打开了想象空间。
“这些改造场馆赛后将用于高校的体育事业发展,有效防止闲置浪费。同时,我们会探索建立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机制,一方面满足市民举步可就的健身需求,一方面支持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在大运场馆举办,每年组织开展篮球、排球等赛事不少于200场次。”曹雪峰说。
本次大运会开幕前夕,成都大运会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世界大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在赛事开幕前向公众开放的大运会主题博物馆。国际大体联官员纷纷向成都大运会博物馆捐赠各种藏品,代理主席雷诺·艾德出任名誉馆长,还专程赴馆参观,称赞“这是杰出的大运遗产,大运历史凝结于此,大运文化体现于此,大运体育精神闪耀于此”。
博物馆开馆以来,人气高涨,青少年观众占了相当比例。17岁的高中生任靖专程从达州赶来参观。“了解了大运会的历史,学到了很多知识。”酷爱运动的任靖是一名艺体生,平时主要练习标枪,“希望向优秀的运动员学习,锤炼自己的意志品格。”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