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助学“静音模式”凸显育人温度

2023/09/20 17:48

不搞仪式、没有合影、不再集中发放……今年,河南省洛阳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开启“静音模式”,助学款项无须本人到工会领取,而是工会通过银行统一转账。助学“静音模式”既缓解了受助学生的生活窘境,也避免了对受助学生的“打扰”,凸显了资助的温度,成为照亮受助者内心的一抹暖阳。

过去一些单位和学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中简单套用项目申报流程,要求学生公开陈述申请理由,自揭伤疤,痛说家史。有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对助学申报资格投票,背离了助学金发放的初衷。还有一些单位在发放助学金的过程中,热衷举办仪式、集中发放、合影留念,在各大媒体广泛宣传,鲜少在意受助学生的感受。有网友认为,这些做法很不人性,不仅侵犯了受助者的隐私权,更可能损害受助者的人格尊严。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比一般人更加艰辛,相较于其他学生,他们内心更加敏感,更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因而,有些学生为了挽回尊严,主动放弃助学申请。

有鉴于此,2017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第7号预警明确指出,宣传工作要保护学生的尊严和隐私,不得让学生在照片、视频等宣传材料中充当“盆景”,涉及学生个人的事项必须征得本人同意。2018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既要做到认定内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确保认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目前,有不少高校依靠大数据“悄悄”资助大学生:有的高校依托大数据画像,将未申请困难补助的学生纳入受助范围;有的高校依托校园卡消费大数据识别出困难学生群体,给他们卡里“偷偷打钱”;有的高校设置励志助学金,公开宣传受助学生的励志故事,激励广大同学勤奋学习、乐观进取。还有一些单位和学校坚持“扶困先扶志”的总基调,利用“社区学校”“心理咨询”“亲子课堂”“朋辈辅导”等,安抚受助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前行的勇气与信心。

助学“静音模式”实为“润物无声”,不仅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困境,还维护了他们的尊严,让关爱在体面中传递,让温暖在心中存留。这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有利于涵养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助学帮扶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应共同发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标准,建立导向鲜明的动态评定机制,开展闭环管理的资助效果评估,以提升资助工作的力度、效度与温度。以助学“静音模式”为鉴,在开展助学活动时,我们不妨多关注内容本身,少些不必要的形式,既要扶困,更要扶志,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更有意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