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让孩子远离揠苗助长 家长须摒弃“学习=知识总量”误区

2023/11/03 14: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早在2020年9月,教育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中明文指出: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但仍有部分家长安排孩子“超前学习”,这到底是在帮孩子赢在起跑线,还是在揠苗助长毁其未来?

有些家长表示:“虽然现在小学要求零起点教育,但还是有许多孩子在入学前就掌握了不少知识。进入小学后,提前打过基础的孩子明显学得轻松。为了不落后,我们课下还得帮孩子补习。早知道这样,不如幼儿园就让他把这些学会。”为了让孩子升学之后起码能跟上课程,不落人后,家长认为超前学习没问题:反正早晚都要学。

超前教育一定能收获一个成功的神童吗?记得曾经看过一则新闻:

武汉的一名妈妈5年内花了12万元给儿子杰瑞报了17个培训班。杰瑞5岁时就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小托福考试得了全国前三名。为此,小杰瑞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学到晚上9点才回家。杰瑞上一年级时成绩非常优秀,觉得老师讲得很简单,可到了二年级,他的成绩却开始下滑,从班里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渐渐地,他开始厌学、不写作业、上课走神。本想培养孩子成为神童,但最后,杰瑞却变成了妈妈最不想看到的“问题学生”——童年不快乐,成绩也没有比别人好。怎么看都得不偿失。

也许这个故事有些极端,但是它充分暴露了超前教育的一些危害:这些孩子似乎早就丧失了“学习兴趣”,难以应对挫折,而且缺乏同伴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丧失,也许是毁灭性的。很多被家长要求超前学习的“高考状元”“少年大学生”,最后不乏泯然众人,甚至出现性格缺陷。这也是对超前教育危害性的警示。

真正的学习能力,远比知识总量更重要。社会之所以能贩卖知识焦虑,让家长争先恐后地跳进超前教育的陷阱,其实是成功地利用了大多数家长对学习的误解:他们误以为“学习=知识总量”。但放在人的一生中,这个公式其实是不成立的。

大脑的发育自有规律,揠苗助长违背人类天性。幼儿园的孩子脑发育还不成熟,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方面都存在局限。除了真正的天才儿童,大多数孩子的超前学习,其实就是死记硬背。这让孩子的大脑不堪重负,产生心理压力,还没上小学就厌烦了学习——家长总抱怨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其实,孩子的学习兴趣很有可能是被家长亲手掐断的。而且,死记硬背的知识如果没有真正被理解,也很难进入孩子的长时记忆,很快会被忘记。孩子徒劳一场,还失去了无忧无虑的快乐。

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父母与0~3岁孩子”论坛上,专家就劝告父母不要将孩子的全部精力都安排在智力开发上。因为过度的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根本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这一点在孩子长大后体现得更为明显。

幼儿的最佳学习方式是在游戏中学。很多家长认为,只有趴在书桌前背书做题,才是学习。孩子在幼儿园玩沙子、在公园摘树叶、对着动画片哈哈大笑……这些都是玩耍。学习和玩耍是绝对对立的?这种观念真的需要纠正了。对幼儿来说,游戏本来就是他们学习新技能的重要方式。他们在游戏中发展感知运动能力,提升认知水平,探索未知世界,通过游戏规则来体验人际交往,学习竞争与合作。

被称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强调,游戏就是幼儿活动的特点。“游戏不仅形成了他整个未来生活的萌芽,也形成了他整个未来生活的核心”,幼儿在游戏中能获得生命、思想和全面的内在满足。比如,通过完成一个游戏任务,孩子可以学会设置目标、迎接挑战,从而获得主动探索的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再比如,在集体游戏中,孩子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建立并遵守规则,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从而发展出必备的社交技能……

不用多说家长也能理解,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多重要。而从小进行充分游戏、发展出“游戏性”品质,对幼儿成年甚至老年后,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有研究发现,成人的游戏性能改变枯燥的日常,使生活变得有趣,同时改善人际关系。会玩的人也更容易接受新技术,对于能激发审美体验的活动也更有热情。

综合学习能力很强,还怕学不会知识吗?

中国留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常常让美国学生自愧不如:美国学生算九九乘法都可能用计算器。因此,许多中国留学生的成绩一开始要比本地学生好,特别是在理科成绩上,这种优势尤为明显。但是在和美国同学讨论、交流的时候,大部分中国学生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插不上话。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更难有展现的机会。到了毕业,美国学生不但在成绩上赶超上来,而且在各类社会活动中表现优秀,综合能力的优势全面体现出来。

不仅如此,中国留学生擅长学知识但综合能力不足的情况,也在与教授的交流中体现出来。研究显示,语言功力不足、自学能力不足、表达被动、交流方式不直接等,都是中国留学生和美国教授在互动中经常遇到的困难。这也成为中国留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些问题,关键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独立思考、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不足的表现,也是缺乏自信心、创造力、求知欲、抗逆力,以及热情与勇气等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果。而这些能力与心理品质,都是从幼儿开始就要培养的。如果把综合能力与积极心理品质看成是学习的基础工具和土壤——有了它们,还怕学不会知识吗?

所以,家长们不要再被知识焦虑裹挟了。只有把“学习=知识总量”的错误观念从脑海中划掉,去培养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与积极心理品质,才能让孩子无论在哪个人生阶段、处于何种竞争环境之中,都表现得更稳、更出色。(作者:边玉芳)(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王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