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当前,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的共识。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大会上正式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各国人民都希望通过教育达成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维护和平的心愿,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提出正顺应了战后生活和精神都受到重创的全世界人民的愿景。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各国都希望通过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国民的国际认知,培养国民与世界共生的能力,同时塑造国民的主体性与身份认同感,以适应国际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我国亦非常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一词多次出现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相关文件中。2016年,教育部委托有关专业组织研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国际理解教育要求做了细化,提出以下几个重点: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地各校也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更加复杂的现实局势,我们要更加重视以尊重、包容、和平、公正、合作等为价值理念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有能力参与国际治理的人才。
高校外语课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面向未来,外语课程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首先,树立文化自信,为理解多元文化奠定基础。只有对本国文化有认同感和敬意,才能平等地看待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更好地比较文化异同。外语课程要加强以主体性为关键词的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其次,培养国际视野,寻求各国共性,追求和平之愿景。在理解各国文化特殊性的同时寻求共通的接点,是对话顺利进行的基础。为此,外语课程要向学生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之共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同情与理解,引导学生追寻平等、和谐的对话空间。
再其次,培养客观、理性的对话态度,寻找务实有效的对话方法。遵守国际规则是参与国际对话的前提,只有按照国际常识和规则做事,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各国的合作,同时作出对国家、民族更有益的决断。我国一直鼓励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外语课程除了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外,还要增强学生对国际事务的洞察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在理性辨析中外文化、立场差异的同时,寻找到既符合中国立场又符合国际规则的对话方法。
最后,强调中国立场,把握底线思维。外语课程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引领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外语课程在文化意识方面的目标,既包括尊重多元文化差异性,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还包括领悟中外优秀文化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格。教师要告知学生,理解他国文化、寻求共性,决不能放弃中国立场。唯有知道“他们”是如何的,才能有效地建立起相对清晰的自我认知,我们的目的就是,在“有底线,无边界”的对话中,做对国家和民族更有益的事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