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正文
协同发力干预儿童青少年非传染性疾病

2023/09/05 10:57     来源:中国教育报

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疾病谱正从传染性疾病转向非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已成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因。对此,儿科医学专家表示,应将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作为我国儿科卫生服务重点。这对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世卫组织《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全球战略(2016—2030年)》等至关重要。

我国儿童青少年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疾病,疾病谱变化与医疗水平提高以及现代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变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常见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和精神障碍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紊乱、慢性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等。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同样面临挑战。着眼于此,全社会应关注非传染性疾病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并采取积极行动。

当前,儿童青少年非传染性疾病各病种在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涵盖临床和公共卫生干预、诊断、监测、卫生服务系统、政策方法等高质量、系统全面的指南和标准。从目前我国儿科医疗服务的条件来看,由于儿科人才缺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诊儿童青少年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基层预防、诊断、监测、干预等工作质量不高。此外,对很多病种没有完整监测和随访数据,特别是非传染性的、不需要住院的病种。以肥胖、心理疾病等为例,通常在就诊前就已发生,有些患者在治疗后没有得到随访,导致数据丢失,治疗方案、指南以及防治政策很难制定。

不同于成人,儿童青少年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变化阶段,年龄段、性别、主要疾病类型和防治措施都存在较大差异。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需求和健康选择都需要由监护人协助,实施防治措施需要教育部门、医疗卫生机构、托育机构等多部门和社会力量配合协调。

一是制定全面综合的措施,优先针对儿童肥胖、近视、精神类疾病、肿瘤等强化干预。儿童青少年居家时间较多、运动量下降、用眼过度等,导致肥胖、近视等患病率上升,需加强干预。此外,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等患病率逐年升高,需要规范治疗,并明确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以及相应责任。儿童肿瘤作为仅次于意外伤害的0至19岁儿童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亟须重点关注。多部门应联合出台“一揽子”儿童青少年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举措,优先干预儿童肥胖、近视、精神类疾病、肿瘤等。

二是进一步夯实儿科基础。加强儿科人才培养,制定高质量、系统全面的儿童青少年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标准和指南。畅通转诊通道、强化多学科建设,提升区域整体水平,选取影响较为突出的疾病进行全国代表性队列长期随访研究,收集高质量数据作为研究支撑,推进医疗服务均质化。

三是多部门协同发力干预儿童青少年非传染性疾病。整合儿童青少年各个发展阶段所需的干预措施,形成全周期的“管理链条”,共同为儿童青少年创造降低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接触暴露的社会环境,提高儿童青少年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认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