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事关亿万家庭和谐幸福,事关国家民族发展大计。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近视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危及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国民素质,是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重大健康问题。
一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大力推动疫情防控“乙类乙管”转段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多方协同,奏响近视防控“奋进曲”
女生盘起腿,跳“编花篮”;男生快速组队,打三人篮球;乒乓球桌旁,学生们有序排队、轮番上场……下课铃一响,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的操场瞬间热闹起来。
“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2023年5月31日,ibet国际集团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的殷切话语,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为了给儿童青少年提供近视防控保障,教育部夯实顶层设计,持续发力——
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一年来,召开工作会议、印发文件、完善综合防控体制机制基础,持续为打好“国之关切、民之所盼”的光明保卫战、持久战蓄力。
印发近视防控重点工作计划,切实增强合力,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
召开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推进会议暨联席会议机制第四次会议,压实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学校工作责任。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举办沿黄河9省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论坛,召开长江经济带11省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现场推进会议……
一次次部署,筑牢近视防控工作根基。
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才能更好地奏响近视防控“奋进曲”。
一年来,教育部等五部门在认真总结前期评议考核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近视防控新要求、新形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近视防控评议考核项目、要点、量化分值等内容,形成新的评议考核方案,开展近视防控评议考核。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部门齐携手,共同下好近视防控工作“一盘棋”。
教育部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持续减轻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部署开展“监管护苗”专项行动,全国共出动检查人员22.8万人次,查处1万余起违规培训行为。国家疾控局联合教育部对各地有关机构的采光和照明以“双随机”方式进行抽检、记录并公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2023年医疗领域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严厉打击眼科医疗服务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查处学校、医院周边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品虚假违法户外广告,加大虚假广告查处力度,加强对电商平台、网站、APP、公众号的监管,净化线上商业营销宣传环境。
从制度设计到思路举措,从评议考核到部门协同,有关部门不断推进相关工作,持续筑牢近视防控防线。
从小抓起,近视防控关口前移
让近视率下降,得首先查清近视“家底”。
如今,浙江温州已为全市所有中小学生建立视力健康档案,通过专业设备,学校可以自行开展视力检测,数据自动收录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平台”,方便教师、家长、医生随时了解。这份档案“档随人走”,清晰勾勒了学生视力变化。
作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温州模式”成为全国近视防控的缩影。
从小抓起,前移防控关口,维持“视力银行”储蓄——
“幼儿单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在《幼儿园督导评估办法》中,一项项重点指标明确,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幼儿园是近视防控“第一道关口”。教育部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深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推进幼儿园科学保教,积极防控近视。此外,教育部还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幼儿园提供丰富适宜的运动器械和游戏材料,保障幼儿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
精准施策,抓实“一加一减”,在“加”上持续发力——
学校是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各地多措并举,将近视防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
加强劳动教育,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明确保管方式和责任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学生睡眠时间,要求作业、校外培训、网络游戏都要为保障学生睡眠“让路”……一项项活动,保障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改善保障,加大财政支持,提供良好环境——
教育部督促地方和学校全面深入实施“学校明亮工程”,指导各地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睡眠和考试管理、教学及辅助用房采光照明设备配备,消除“大班额”等情况,推动落实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各项举措,保护学生视力健康。
放眼全国,山东省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近视防控专项资金,开展“全流程干预”管理监测工作;湖南省实施教室采光照明达标行动,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确保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
厚植视力健康沃土,各地追求高质量,用好“钱袋子”,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营造良好环境。
积极行动,打好近视防控“保卫战”
“我在一年级时看东西有些模糊,听了学校的保护视力讲座后,知道这是由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以后,我要好好保护我的眼睛。”近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百官小学邀请眼科专家进校开设“珍爱眼睛 保护视力”近视防控科普讲座,学生们听完讲座后纷纷表示要自觉爱眼护眼,科学用眼的意识提高了。
一年来,全国各地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专家的脚步不停,为基层家长和学生持续普及常识,提高视力保护意识。
打好近视防控“保卫战”,全社会都在行动。
营造宣传氛围,科普活动持续开展——
教育部部署开展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指导全国近视防控宣讲团加强视力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近视防控宣传的声音持续加大。
发布《近视防控三十问答》《2023年暑假多场景近视防控二十问答》《2024年寒假多场景近视防控20问答》,回应近视防控常识类、预防类和干预矫治类常见问题,引导儿童青少年假期科学用眼、规律作息、主动防控近视。
深入科学研究,强化技术攻关——
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研制系列标准规范,对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影响视觉、听觉健康的建筑物理设计和系统配置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指导近视防控与诊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完成青少年近视防控镜片产品上市和近视治疗方法及药物转化,建立万人高度近视遗传队列揭示中国人群遗传风险基因库。
同时,指导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启动《中国城市眼健康指数》近视专题项目,开展学龄期儿童近视流行病学调查与基于学校的近视群体干预研究,建立近视发生预警模型。推动高校学者开展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相关研究,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设立“24小时活动行为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优化研究”等课题,聚焦现实需求,持续推动理论创新,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队伍质量——
2023年,教育部支持部分高校增设眼视光医学专业和眼视光学相关专业;认定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支持部分高校建设“眼科学”“中医眼科学”“眼镜学”等9门眼科学相关一流课程,充分发挥一流课程引领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深化卫生、教育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和高校校医职称评审工作,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支持保健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
家庭是孩子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全国各地加强家校协同,引导孩子成为个人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近视防控是一生的事情。”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专家宣讲团成员、甘肃省眼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文芳表示,要避免防控高度近视的误区,认识到定期检查和随访的重要性,提升公众对于高度近视的认知水平,要加强校家社协同,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如今,全社会正携手,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保驾护航,让明亮的双眼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户,让孩子们看到“睛”彩“视”界,助力孩子们追逐梦想,共创光明未来。(本报记者 张欣)
请输入验证码